您的位置:首页 > 港股 > 正文

餐饮市场闻“香”识股(餐饮 概念股)

  农历新年临近,资本市场上的连锁餐饮板块也热闹了起来。

  智通财经APP注意到,近期海底捞(06862)、九毛九(09922)、呷哺呷哺(00520)等标的反复活跃,资金做多意愿甚是强烈。自去年11月算起,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至今累计涨幅均超过七成,升势堪称强劲。

  连锁餐饮股受到资金热捧,一方面自然得益于国内防疫政策优化后社会消费强劲复苏。公开数据显示,国内春运第一周,购物、旅游、餐饮等消费场景持续修复,且景气度均已超过2022年同期。根据开源证券的资料,该机构跟踪了购物、旅游、餐饮、电影等一系列重要消费场景,覆盖2500+购物场景、2000+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和周边拥堵指标。其中,餐饮方面全国海底捞、喜茶收入额分别为5.5、1亿元,改善至2022年同期的117%、125%。

  另一方面,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大消费作为上一轮结构牛市的核心品种,在2021年左右普遍遭遇了较大幅度的回调。以海底捞为例,2021年全年该公司累计跌幅达到了惊人的七成,尽管去年其股价有一定程度的回暖,但较历史高点也已相去甚远。如今随着连锁餐饮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显著改善,股价调整充分的公司自然更容易获得抄底资金的青睐。

  餐饮市场闻“香”识股

  消费复苏股价压制因素消减

  时至1月下旬,年味渐浓,全国各地餐饮商家们也迎来新一波消费高潮。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期有多家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今年年夜饭预定情况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九成水平。

  无独有偶,根据美团外卖数据,过去的一周(1月9日-13日),平台上“年夜饭”的搜索量相比去年增长4倍,“年夜饭预订”搜索量增加了2倍。

  不仅如此,政策面来看,近期全国多地也在争相发放各种类型的消费券。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以来已有超过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宣布发放消费券,覆盖时尚购物、餐饮、文旅等多个领域。

  以北京为例,1月14日起,北京朝阳区发放1000万元的餐饮消费券,共分四轮投放;1月16日,北京昌平区启动发放500万元通用消费券和500万元餐饮消费券。此外,杭州也于1月16日开始发放2023年“红红火火过大年”餐饮专项消费券,发放总额达到2000万元。

  类似上述餐饮专项消费券的发放,无疑会给本就处于复苏态势的餐饮行业再添上“一把火”。

  餐饮强劲复苏,资本市场亦是“闻弦歌而知雅意”,近月来海底捞、九毛九、呷哺呷哺等标的均有拾级而上的意味。资金反手做多,直接的原因或许在于市场预期餐饮股基本面将迎来反转。毕竟,结合头部的几家连锁餐饮标的的往绩来看,刚刚过去的2022年对于它们而言显然是失意的一年。

  逐个来看,2022H1期间,海底捞的收入为167.44亿元,净亏损2.67亿元,核心财务数据出现双降,增长神话近乎破灭;九毛九可谓“同病相怜”,去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下滑6.1%至18.99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直接骤降69%至5770万元,盈利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呷哺呷哺也难“独善其身”,去年同期,其收入约为21.56亿元,下降近三成,归母净利润为-2.8亿元,公司仍深陷亏损泥潭。

  如今随着国内消费快速修复,可预期的是新的一年里,上述连锁餐饮企业将走出“寒冬”,业绩预计会有序回升。

  增长逻辑或受考验

  尽管业绩、股价均有望继续边际走好,但若以更长周期来看,连锁餐饮企业的增长故事恐怕很难再像2021年以前那样“动听”。

  首先,从几家头部企业的经营动向来看,拓店、提价以及培育新品牌仍是连锁餐饮品牌的“三板斧”。

  以呷哺呷哺为例,据了解,该公司计划在本月前18日新开28家门店,2023年全年计划新开超240家门店(包含呷哺呷哺、凑凑、茶米茶、趁烧等)。不难看出,在后疫情时代,呷哺呷哺已经准备加快拓店节奏。

  而在更早前,呷哺呷哺还推出了全新中高端烧烤品牌趁烧,旨在打造“烧肉+啤酒+茶饮”的一站式餐饮,而创立该品牌被外界视为呷哺呷哺为打造第三增长曲线的最新尝试。

  呷哺呷哺“左冲右突”,背后其实潜藏着其基本面走弱的事实。一方面,公司仰仗的凑凑品牌单店表现实难乐观,同店销售额连年下滑;另一方面,积极的拓店策略,也使得其盈利能力阶段性承压。

  与此同时,九毛九亦在探索多元化品牌齐头并进的道路。近年来,九毛九推出了那未大叔是大厨、赖美丽、2颗鸡蛋煎饼等多个餐饮品牌,但大多市场反响平平。值得一提的是,九毛九于2020年8月推出的“怂”重庆火锅厂似乎有异军突起的意味,2022年上半年,“怂”火锅凭11家门店就实现超过8000万元的收入。

  九毛九对旗下新品牌寄予厚望,但这其实也折射出了其基本盘增收乏力的“尴尬”。数据显示,九毛九的核心品牌九毛九自2018年便开始走下坡路,过去几年间门店数量、翻台率稳步下行;而太二品牌也逐渐露出疲态,翻台率从2018年的4.9次/天下滑至2021年的3.4次/天,2022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2.9次/天。

  海底捞亦是不消多说,早前的大规模关店已经近乎宣告了该品牌增长神话的破灭。同时,虽然后疫情时代客流恢复或许可以令海底捞的翻台率有所回升,但近些年围绕海底捞悄悄涨价的争议不绝于耳,这或许将持续考验公司留住消费者的能力。

  毕竟,在国民“超额储蓄”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餐饮企业不断提价的容忍度是不是还会像几年前那样高,这一问题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最后,本周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抑或会对长周期维度下整个消费行业的投资预期构成压力。毕竟,参考欧洲及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人口曲线图,不难得出的结论是负增长存在惯性效应,且存在较大的不断显化、深化的可能性。

  诚然,就业绩层面来看,人口结构的转变预计不会在中短期内对餐饮行业形成过大的干扰。但资本市场毕竟是更看重未来预期的地方,未来随着社会基本盘的变化,投资者对大消费行业“黄金赛道”的认知能否继续稳固犹未可知,同时类似餐饮等强相关行业的估值体系也或许会迎来调整。

  一言以蔽之,在三年大疫之后,度尽劫波的餐饮股显然具备“捞底”的价值。但从更长时间周期来看,随着拓店、提价等策略渐渐“失效”以后,以及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连锁餐饮品牌的增长逻辑或许已经生变,投资者或许需要重新评估相关标的的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