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措施优化,餐饮股大涨!海底捞张勇将收获第三个IPO
在深跌许久之后,港股餐饮板块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
截止12月22日下午收盘,呷哺呷哺涨超15%,海底捞、九毛九均涨超6%。近两个月,港股头部餐饮品牌股票纷纷翻红,海底捞、大家乐集团等均有30%以上的反弹,呷哺呷哺更是涨超70%。
随着国家防疫“新10条”的推出,大家对餐饮业的复苏充满期待。尤其是北京已在12月19日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恢复堂食,香港也自12月22日起撤销餐饮处所及宴会人数上限、容许部分处所饮食。在这些利好消息刺激下,港股餐饮股随之走俏。
在餐饮板块复苏之际,分拆自“火锅巨头”海底捞的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海国际”)也准备在港交所介绍上市,公司已通过聆讯,预计将于12月30日挂牌上市,股份将以每手1000股进行买卖,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和华泰国际。
介绍上市不需要在上市时再发行新股,也不募资,但分拆上市能让特海国际获得独立上市地位,未来可以根据自身业务规划进行独立募资。
特海国际主要在国际市场提供海底捞火锅,2021年,其以3.12亿美元的收入,成为国际市场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前两大是总部位于美国的Panda Restaurant Group及PF Chang’s China Bistro。
特海国际的海外餐饮生意好做吗?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01
张勇的第三IPO
随着特海国际的上市,张勇也将收获其第三个IPO。此前,颐海国际(海底捞旗下独家底料供应商)和海底捞分别在2016年、2018年登陆港交所,而张勇及其家族是这三家公司背后的实控人。
招股书显示,特海国际从海底捞国际分拆出来后,将独立运作营运,而张勇、舒萍夫妇及他们的家族信托ZY NP LTD、SP NP LTD及NP United Holding Ltd将共同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54.28%的权益,上市后仍然是特海国际的控股股东。
海底捞的另两个创始人施永宏(通过 SYH NP LTD)、李海燕(通过LHY NP LTD)及其已成年子女合共将持有公司12.26%的股权总额。
张勇是个70后,出生于四川简阳,他的童年正好赶上中国物质匮乏的时期,儿时的记忆大多与物质贫乏有关。张勇中学毕业后在家人的建议下去了一所技工学校学电焊,后来被分配到国营拖拉机厂工作。
那时候能进国企当工人是份不错的工作,但却不是张勇喜欢的,不甘平凡的他总想做生意赚大钱,在拖拉机厂工作几年后便辞职创业了。1994年,张勇与三个合伙人,女友舒萍(现在成了他妻子)、同学施永宏、施永宏的女友李海燕共同在简阳开了第一家海底捞火锅店。
他们通过不断研究火锅底料、提升店内环境和服务质量,把海底捞的火锅生意越做越大。随着生意越来越红火,张勇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小小的简阳开店,1999年海底捞在西安的首家店开业,随后他又把火锅店开到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郑州等国内一二线城市。
张勇甚至还把火锅店开到了国外。早在2012年,海底捞就开始了出海之路,那一年其在新加坡开了海外第一家火锅店,后来其海外版图逐渐铺开,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已在四大洲的11个国家开设110家餐厅,而现在主营海底捞国际火锅业务的特海国际也要分拆上市了。
02
业绩亏损
中式餐饮是国际上最流行的餐饮类型之一,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近年来,国际市场的中式餐饮市场占国际市场的百分比稳步增长,2021年达到9.9%,预计未来还将继续提升。
火锅是中式餐饮的代表之一,由于其可以提前准备锅底、对熟练厨师的依赖度较低,更容易扩大产出和标准化,加上火锅的食材和口味种类繁多,更能根据顾客的口味定制,也很受外国顾客欢迎。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9年国际市场上火锅店的市场规模高达373亿美元,受疫情影响,2021年降至289亿美元。但随着火锅店数量越来越多,火锅店在国际市场的规模还将继续增长,预计2026年将达到465亿美元,2021年至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
中式餐饮主要集中于东南亚、东亚、北美等中国移民人口众多的地区,目前国际中式餐饮市场高度分散,有超过60万家餐厅。在海外开中式连锁餐厅,要持续保持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并不容易,同时还面临着融入当地文化、适应当地口味和饮食习惯、符合当地监管要求等多重挑战,所以真正做出全球品牌知名度和一定规模的餐饮品牌并不多。
从餐厅数量上来看,2021年,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超过10家餐厅的中式餐饮品牌、覆盖两个或以上国家的中式餐饮品牌分别占国际市场约13%及不足5%。按2021年的收入算,特海国际在国际市场上的所有中式餐饮品牌中排名第三。
特海国际营业额的提高离不开疫情下的逆势扩张,招股书显示,公司的海外餐厅数量从2019年的24家增加至2022年上半年的103家。随着新店数量的翻倍增长,营业收入也有所提高,但由于疫情和大量新店的高昂投入,公司深陷亏损。
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的营收分别约2.33亿美元、2.21亿美元、3.12亿美元、2.46亿美元,对应的净亏损分别约0.33亿美元、0.54亿美元、1.51亿美元、0.56亿美元。
开火锅店,前期需要投入租店面、装修等费用,加上请服务员、买火锅底料和食材都要花钱,投入成本不低。招股书显示,特海国际在亚洲的每家餐厅,开业前成本性支出在17万美元至40万美元之间,资本性支出在140万美元至300万美元,其他国家开店成本可能更高。
也就是说,特海国际每新开一家海外餐厅至少得投入157万美元(约1094万元人民币),可见其开店成本之高。
由于开新店成本高,且公司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扩张,也让特海国际面临着债务压力。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流动负债净额分别约1.69亿美元、3.24亿美元、3.9亿美元。2022年上半年,在结清绝大部分相关应付关联方款项后,录得流动资产净额约0.41亿美元。
03
疫情下翻台率下滑
在众多火锅品牌中,海底捞的定价并不便宜,但因其贴心的服务还是打动了许多顾客。报告期内,特海国际超9成收入来自于餐厅运营,外卖及销售火锅调味品和食材赚取的收入占比很小。
疫情影响下,社交聚会和堂食受到一定限制,餐厅的经营难免受影响,火锅店的翻台率明显下降。2019-2021年,特海国际餐厅的整体翻台率分别为4.1次、2.4次、2.1次,尽管2022年上半年,其整体翻台率提高到了每天3次,也还没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翻台率下滑的并不只有海外餐厅,疫情之下,海底捞火锅店的整体翻台率都在下滑,加上扩张策略失败拖累公司经营业绩,2021年海底捞亏损金额高达41.6亿元,其中来自特海国际的亏损占到四分之一。
亏损之下,海底捞改变经营策略,在内部推行“啄木鸟计划”,包括关停和改善国内外业绩不佳的门店、提高新店开设标准、放慢新店增开速度等。光是2021年海底捞就关停了300余家门店,可见“火锅巨头”已走上关店收缩之路。
张勇曾在股东大会上坦承自己对趋势判断错误,海底捞在激进扩张中,存在门店选址不合理、优秀店长不足、下沉市场门店“水土不服”等问题,导致了单店营业收入的大幅下降。2022年3月,张勇更是卸任了海底捞CEO,接棒者为“啄木鸟计划”负责人杨利娟。尽管调整策略后,公司内部管理和运营明显改善,但受疫情和部分门店关停影响,今年上半年海底捞依然亏损约2.67亿元。
股价方面,虽然在近期港股餐饮板块回暖的背景下,海底捞的股价有所上涨,但在高估值、业绩亏损等影响下,股价距离其2021年2月的高点仍然累计跌超70%。在这种情况下,从海底捞分拆出来的特海国际,上市后再融资以及估值和溢价都面临不小的挑战。
04
结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张勇把海底捞火锅店从四川简阳开到了全国多个城市,还进入海外,成为国际市场第三大中式餐饮品牌,打造了自己的“火锅帝国”。然而,海外的火锅生意并不好做,在前期高昂的资金投入、疫情冲击等影响下,特海国际仍深陷亏损,“自我造血”能力堪忧。在港交所介绍上市后,尽管公司能择机进行融资,但能否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