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银行理财容易走的误区

导读: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人很多,但收益未达到理想值的也很多,要想收益不被“吃”掉,你先得弄明白四种“吃”收益的情况。

  类型不同 收益大不同
  李女士去年中旬在银行看到一款收益率高达9%的理财产品,期限6个月,“当时同期限产品的收益率只有5%左右,这款特别醒目。”没多考虑,李女士就买了5万元。可是年初产品到期她才发现,原以为能有4500元收益,可实际到手只有1000元。向银行咨询才知道,原来这款产品是一款挂钩股市的结构类理财产品,由于没有达到触发界限,所以无法取得最佳收益。“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产品,现在算是有认识了。”李女士说。
  其实,结构类产品是一类比较特殊的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并不能用传统的“预期收益”的概念来衡量。
  习惯上,说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总给人一种稳健、有保证的感觉,大部分产品都能在到期时实现预期收益,但结构类产品不同,每款产品都有各自的挂钩标的,有不同的“触发事件”。通常,只有在挂钩标的达到“触发事件”时,才会达到最理想的收益率,而若不发生触发事件,则会根据协议给予较低的回报甚至零回报。
  近来,挂钩股市的结构类产品比较多见,有些银行会同期发售一款看涨型和一款看跌型产品,比如广发“欢欣鼓舞”2015年第19期,就是挂钩沪深300指数的产品,同时有偏看跌方向型和偏看涨方向型两款。收益区间在4%~10%,也就是说最佳的收益可能为年化率10%,最低收益率有4%。因此,对后市没有明确判断的投资者来说,同时选购两款产品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做法。
  这里我们也提醒投资者,结构类产品挂钩标的的表现以及产品原本设定的“触发事件”都与能否取得最高收益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比如挂钩的标的为沪深300指数,“触发事件”为3400点至3700点,那么无论是大涨还是大跌,只要突破了这一区间就无法实现最理想收益,反倒是指数稳定才最好。
  另外,有些结构性产品的观察日为到期日,即到期只看一次,还有些则会在产品期限内连续观察,这些也应在购买前明确。
  一样的“收益率” 不一样的结果
  “欢迎购买我们银行的理财产品,1年期新售的产品预期收益率有5.6%,算是周边几家里比较高的了。”“我们银行的理财产品1年期收益率也是5.6%,不过这个数值已经扣除了各种费用,实际回报可要比那些没扣费的更高哦!”
  在几家银行网点转了一圈,胡女士算是有点了解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秘密了。“我本来以为‘收益率’只有高低差别,没想到居然还有含不含费用这一说,看来以后买理财产品要多个心眼了。”胡女士说。
  可能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从来没有考虑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究竟是扣除了销售费、管理费后的数值,还是未扣费前的数值,但在原本就收益差距不大的理财市场中,这一点会对投资者选择产品产生很大影响。
  比如某款一年期产品标出5.5%的预期收益率,但实际是扣费前的,而另一款一年期产品标出5.4%的预期收益率,但是扣费后的,那么直观上我们都会选择前者,但最终实际回报可能是后者更胜一筹。
  就这个问题我们咨询了某银行理财经理,她表示各家银行在收益率的公布上方法不同,有些还会区别对待保本理财产品和非保本理财产品,因此投资者最好直接咨询网点理财经理,或是从报价单中获得准确信息。如果是扣费前的收益率,那么需要留心各项费率有多高。
  “空白期”长短影响收益
  “去年12月26日买的理财产品,突然发现到1月5日才开始计算收益,这当中的‘空白期’也太长了。”孙先生抱怨说,自己购买的一款理财产品,从募集起始日到收益起始日之间的空档期比较长,最终自己获得的收益根本达不到说明上的预期收益那么高。
  “本来这款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有5.6%,可要是算上这段‘空白期’,差不多只有4.7%,几乎相差1个百分点。”由于产品还没到期,孙先生不知道到期入账时会不会又有一段长长的收益“空白期”。
  对于孙先生遇到的问题,很多投资者也有切身体会。比如说好180天的产品,前前后后一共190多天,一下摊薄了原定的收益率。还有一些原本期限较短,只有3个月左右的产品,收益率的缩水程度就更为严重了。
  不过,明知道募集期较长,投资者有时还是会早早入场。“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挺高的,如果不早点买,万一提前结束募集就买不到了。”带着这样的心理,不少投资者还是愿意先占个坑。
  这里我们也特别提醒投资者,当购买理财产品恰逢节假日,尤其是长假时,要特别关注什么时候开始计息。在收益率、期限相同时,尽量选择“空白期”更短的产品,以提高实际的年化收益水平。在当前降息通道中,最好选择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这样“空白期”的影响会比较小,同时也能锁定更长时间的收益。
  外币产品小心汇率起伏
  “本来还有4%的收益,可是算上汇率,反而亏了。”说到自己的澳元理财投资经历,钱先生记忆犹新。去年10月份,他购买了相当于5万元人民币的澳币理财产品,当时的想法是既可以有4%的年化收益率,又可以在春节假期付澳洲旅行使用。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这笔账里漏了汇率这一问题。结果到期发现,澳元汇率下跌严重,别说赚钱了,实际折回人民币还亏损了。
  “我只能安慰自己说反正要到澳洲旅行,就不换回人民币了,可想想要是出发前再换汇其实更加划算。”钱先生说,以后买外币理财产品,还要多考虑汇率波动的问题。
  其实前几年,不少投资者就遇到过钱先生这样的问题,外币理财产品表面是赚钱的,可是受汇率波动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反而亏损。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未来人民币可能还会比较坚挺,如果不是有外币使用上的需求,还是选择人民币理财产品更好些。从目前收益情况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回报率也高于各类外币产品。
  温馨提示:
  除了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外,现下很多投资产品都冠以“理财产品”的名称,比如一些基金、保险、贷款类产品等等。这类产品的风险性、收益性与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完全不同,切不可拿来做比较,更不要认为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万无一失的。大家购买前要弄清楚产品的销售方、资金实际投资的方向才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