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好下一代,算不算是一种投资?
说起投资,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也许是炒股、买基金、开店和开公司等可以获得金钱收益的事儿,然而接下来我想说的是,教育,算不算是一种投资?个人认为,比起炒股、买基金和开公司这些有形投资,教育则是一种无形投资。炒股、买基金和开公司,可以短线操作,也可以长线投资,但教育,无法实现短线,只能长线投资,如同想钓得大鱼,必先放长线。
对于初生的婴儿,也许你短时间内很难看出不同的看护人带出来的婴儿会有什么不同,但不要紧,往前走吧!时间会告诉你答案。你也许可以看到,对于相同月龄的宝宝,有的宝宝一岁多点就可以稳稳当当地走路了,而有些宝宝快两岁了走路却宛如醉步,当然这不排除是由某些先天性原因引起的;有些宝宝两岁多些就可以自己脱裤子尿尿,自己穿袜穿鞋,而有的宝宝却三岁了也未曾会做到。这些差别,正是由于看护人的不同,带孩子的方式不同所造就的。有的看护人,会根据宝宝的需求合理地给予满足,会引导宝宝通过眼看、鼻嗅、耳闻和触来认识外界事物,会陪宝宝玩玩具,看绘本,而有的监护人,则无原则地满足宝宝的需求,所谓的陪宝宝就是宝宝在身旁,自己却在玩手机,会用整堆的玩具来填补宝宝成长时间的空白而自己却不曾参与。看护人不同的带孩子方式,带出来的孩子能一样吗?而这种日复一日的无形的渗透,其实就是一种教育,而且对于婴幼儿来说,这是一种成长初期的教育。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需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我们常常理解的教育,几乎无人不知,但对于前者那种日常生活习惯、语言行为和价值观的渗透,却是常常被人忽略的。虽然我不供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功利的价值观,但是,家长的行为习惯、语言和价值观等对孩子早期的影响所造成的差别,有的人就是赢了,而有的人,早早就被甩得远远的,在起跑线上早就输了。这种输如果想要赶上,后期往往得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还不一定能够挽救差距。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人不禁会问,那教育究竟投资的是什么?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只要一天还没挂,他就还是处于成长当中的,人在80岁和在60岁的时候,看到同样的风景所获得的感受也许会是不同的,那你敢说自己人到中年就不需要成长吗?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架构上,更体现在为人处事上。一个人从小习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久而久之会塑造出这个人的性格,进而形成这个人的三观。不同三观的人走出来的路会是不一样的,那你说教育影响的是人的什么呢?
林徽因和陆小曼是民国同时期的两大才女,她们均出生于显赫世家,从小饱读诗书,精通各种琴棋书画,然而,她们的人生轨迹却大相径庭。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曾卷入过与徐志摩的爱恋中,但理性的林徽因并没有因为徐志摩的才华而选择他,当她听到徐志摩坚决要求妻子张幼仪打胎的事情后,理智告诉她,徐志摩不会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果断地离开了他,而选择了和她志同道合,有着共同三观的梁思结为伴侣,夫妻毕生为祖国的建筑事业奉献。而另一方面,陆小曼虽家境殷实,但精神空虚寂寞,整个人生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荣华富贵来填补内心的枯寂无聊,甚至在生活状况不如意的情况下还要求徐志摩透支时间和健康来填补家用,最终落得个夫君坠机堕亡的结局。陆小曼写出来的文章多半是内心空洞的宣泄和无病呻吟,她晚年更是嗜鸦片如命,选择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的男人为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难道不是教育的结果吗?
教育作为一种投资,第一投资的是下一代的人生。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保障孩子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和归于正途。这种作用于下一代的教育还可以借此继续传递给下一代,代代相传,开辟出优秀的家族传统和风气,让后代通往幸福的道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莫言曾说过:“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那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可见,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伴随终生的。
第二,教育好孩子,投资的是你的晚年生活。把孩子教育好,让他有追寻自己幸福的渔网,你的晚年将会是诗和远方,否则,你陷入的可能是家庭鸡犬不宁,争斗连连的生活。康熙的一生可谓是功绩卓著,战果累累吧,但他晚年却因为皇子们为争夺王位而手足相残而过得郁郁寡欢。
所以不得不说教育好下一代是一只优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