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鞋买车是必然,可笑可悲又可叹
看完了《父爱不能承受之“重” 为儿他借债20万换豪车》这篇文章,一一只觉可笑、可悲、可叹。
一、可笑:父母虚荣到上天,去拿孩子当枪使!
通读全文,我的第一感受就是,买鞋买车是必然。为什么?
因为文中的父母二人其实一直都有虚荣心和攀比感。
首先,爸爸郑军认为“儿子上了最贵私立幼儿园,接触的圈子和起点就会不一样”。
不可否认,城区最贵私幼的圈子确与农村普通公幼的圈子有所区别,但此区别绝不是孩子人生的高起点,反而可能成为其童年痛苦和阴影的聚集点。
孩子牛牛被排挤,表面上看是因为没有一双融入“小朋友圈”的毛毛虫鞋子,而本质上却是圈层的差距与自动选择;正如父母二人后面去自驾游时也亲身感受到的无法融合和自卑感,原因就在于此,“圈层不同,不必强融;虚荣闯进,也是无益”。
其次,妈妈李艳通过老师得知,牛牛活泼了很多,于是将其归因于买鞋,就此over;其实,如果是一位三观正常的妈妈,应该会趁机给孩子上一堂育儿课,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毛毛虫鞋的作用与真正友谊的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孩子被排挤,买鞋来解决的这种“愚蠢”行为上。
至于后面的买车,表面上看也是因为圈子不同,父母想融,而实际却是父母害怕自己的优越感被打破。因为文中提到:“几个父亲聊完车又聊生意。郑军不太插得上话,只能往灶里猛添柴火。郑军和李艳有点失落,‘其实别人也没有明说什么,但是怎么说呢,总觉得不是一个圈子的。’此前,郑军和李艳都自认为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感:在仁寿县城,一个是副科级,身为单位中层;另一个身为中学英语教师,学生家长看到自己也很尊敬。”
所以,从一开始的买鞋买车,看似被逼无奈,实则必然为之,因为孩子尚小,可以引导,并非十足十的高物质条件就是人生的良好起点,但文中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感,却拿着孩子说事儿,可笑至极。
二、可悲:两人工作稳定,却没啥存款,还借钱买车!
从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个四川眉山下面的仁寿的双职工家庭,而且工作稳定,爸爸是某机关副科级的中层干部,妈妈是某重点中学英语教师,且不说什么“灰色收入”、“补课外快”。文中提到两人每月有超五千元收入。
爸爸又是中层干部,按照机关晋级,除非“头上有人”的人,大约都是工作8-10年左右才能混到的位置,所以推断爸爸工作起码8年,然后我们假设妈妈工作5年。
按五千元/一月/一家来算,因为眉山仁寿的房价物价相对大城市肯定是低的,俩人单位的福利自然也是好的,假设月结余1.5k-2k,那么年结余就有1.8w-2.4w,折中取2w/年这个中间值,那么双人工作多年,手头上10w的存款应该是有的吧。说实话,以家庭为单位,工作多年存下10w已经是非常失败的事了,好多家庭都是房子几套,车两辆,存款若干的。不是说攀比,非要每家都房车满地,但起码得有个家庭奋斗目标吧!
但实际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因为他们“不自量力”让孩子读了最贵私幼而捉襟见肘,也许他们没有理财思维和门路,所以没有存款和投资,反正通篇下来我只看到了两个成年人+一对父母的失败与可悲。
虽说公务员和老师算不得钱多事少离家近的理想工作,但福利高,收入稳定,且在一个四五线小城生活,握着这样的工作,最后却自作孽地弄出借款买宝马的悲剧,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我也是“活久见”,并且不同情的。
按理说,俩人明知自己手上没钱,却还要借款买车,说明了什么?
月光呗,虚荣呗,没脑子呗,没家底呗,可悲可恨呗!
三、可叹:岂知身边没有这样的糊涂人!
最后,我想说,别看我们在小她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条分缕析;甚至有姐妹开始质疑此文的真实性,怀疑其为博人眼球的杜撰,但事实上,就我身边的人而言,这样虚荣又没钱的人不在少数,只是“多米诺骨牌”还未倒下,财务状况还未崩塌而已。
我亲眼见过有些家庭突遭重创,有人跳楼,有人疯掉的悲惨情状,所以知道“量力而行”和“手有余粮”的重要性。
可叹身边这样的人也许未必察觉,反而觉得攒钱理财是件无意义的事情,对此嗤之以鼻,而觉得如何潇洒地花钱却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事情。
这样的糊涂人,你未必劝得动,也未必讨得了好。
其实买鞋买车都不是此文问题的症结,只是一个导火索,一个本因小康却落得赤贫的家庭的自白。事实上,父母两人的虚荣攀比,家庭财务的捉襟见肘,理财思维的缺少才是他们最后崩溃的原因。
还有,不要借口小孩势力,小孩如果没有大人们别有用心的引导,又岂止贵贱,分层~
所以,就我看来:买鞋买车是必然,可笑可悲又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