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后,理财大不同
>>>单身时候的我,理财无目的,无规划。
结婚前:买房+货基+定存+定投
结婚前,我的钱都在爸妈那,每两个月把海外账户里的钱转回国内,他们拿去还一次外债。
买房是我要求的,我们以前一直住在学校家属区,学校搬迁后,家属区就没几户人家了,不能总住在那,又没产权。所以我催他们买房。
因为我与我弟两个人每年读大学要花到四五万,对于穷教师家庭来说负担很重,所以当我能挣钱且不少挣的时候,就让他们借钱去买房,我的工资全部给他们了,我单身,不需要钱。
都没用上一年的工资就还完了外债,之后的钱,我要求开了网银,我操作定投基金,货基留给他们当备用金,每凑够一整笔大额的,我妈就去买个定期。
一个人的时候,钱就拿去回报了父母,自己那时候也没正式踏上理财之路,钱就有一搭没一搭地理着,亏了都没事。也因为单身没对象,父母又不需要我再出力,我就没有攒钱目标了,攒钱相当随意。
>>>二人世界的我,因为存在生娃养娃买学区房的预期,理财方式相对保守,短期理财居多。
结婚后:买房+定投+纸黄金白银+股票+P2P等
其实没结婚还在处对象的时候我已经是CFO了,钱都归我管。所以第一件事就是买房,毕竟要有自己的小家了。买房没有花掉全部积蓄,留了一些做备用金。又因为当时没有生娃的打算,所以也没看学区房。让我再来一遍的话,不管要不要生娃,学区房也得买,升值多啊!
因为后来有了生娃的打算,要买学区房,于是买房前,钱都放在稳妥的渠道。比如民间借贷,靠谱亲戚那放的,以获得高收益为目的;比如定期,每个月存一笔,还有存了大额的,因为可以随时支取;比如买点基金,小额定投,大额申购;比如买纸黄金纸白银,目标是赚点羊毛,也容易进退;那段时间的理财主要是稳妥为主,不光是渠道要稳妥,收益也要稳妥。然而贪婪的本性还是让我在纸黄金纸白银上亏了很多,是真正的亏损,因为要用钱了,不得不割肉出来。也通过这件事,我后来一直都有做资产配置,不保证百分百不亏钱,但现在也能做到计划内的大额支出在用钱时不用动亏损的理财。
买学区房的时候把钱全部提出,没有影响购房计划。在后来置换另一套学区房的时候,也是将资金安排地很到位,没有动用手中的专款以及高风险理财资金。
>>>三口之家的我,完成教育相关资产积累与完善了人身相关保障之后,开始寻求高收益的投资,并且因为做好资产配置,不惧怕高风险。
我理财方式上最大的变化是因为生娃了。
怀孕的时候,立刻给夫妻双方买了当时足额的保险,包括寿险、重疾与意外,加上单位给上的商业保险,额度是够用的。在怀孕之前,一直犹犹豫豫不肯下手,一怀孕立刻买了。
生娃后,考虑到养孩子贵,不仅吃喝拉撒要钱,上学也要钱。所以教育金就被我列入计划。见普通工薪家庭的百万教育金计划
最开始我是把钱存在国债里,每年给孩子存固定的金额,还有孩子的生日红包,都一起存了。后来国债的利率下降,P2P也发展起来了,我就转投P2P的怀抱,自己做了功课选了小她,再也没离开过。教育金一要追求相对高的收益,二要保证本金安全,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理财平台很重要。
当我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选择置换学区房之后,暂时没有了购房的需求,于是开始高风险理财:开了股票账户,倒也没挣到钱,浮亏不算亏嘛,一直在学习中,学的最好的就是装死;增大基金定投额,为下一个牛市做准备。也会买些基金做波段,但浮亏多于落袋收益。而黄金白银偶尔还是回去撩一下,赚点小鸡腿就跑,绝不恋战。
>>>成为中年少女之后,要考虑父母的养老,理财还是要配置大部分的稳妥方式。
老人养我们长大,我们陪着他们老去。不管是自己父母还是公婆,该尽的孝道还是要尽的。
我爸妈这些年因为涨工资,退休后资产颇丰,总是想着补贴我们姐弟俩,一向是两碗水端平,我很是头疼他们的养老,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们手里存款根本不多,还总是让我们姐弟改善生活,我弟对于理财这些规划根本心中没数,今年刚换了一辆20多万的车,加上房子一堆贷款。所以我总是要有一些应急的钱,可以应付老人们因为年纪大了可能发生的种种花销,同时帮他们也配了意外险。
而我公婆相反,他们有钱攥自己手里,总是说不给我们添负担,以后生病了就拿自己的钱去治。哪可能,哪有做儿女的看着老人生病住院却还花他们钱的,既然钱能给他们安全感,就更不能动了。所以还得给他们准备一些应急的钱。
所以,当步入中年开始有养老压力之后,除了追求高收益以求资产保值之外,还要有固收类投资用来应急。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七个人,不同时期的理财方式也会随着我们生活的变化与思想的变化而变化。但总的来说,稳妥、保值、增值都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