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一个假的90后和各种90后

身为90后的我,身边也有不少可观察的样本,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是必答题啊[开心]

本人女,1994年生人,独生女,生长在二线城市天津。父母1960年生人,勤俭持家的工薪眷侣,对我的消费观影响很大。

 

可能是因为身在其中,身边的90后也太多,我觉得不太好总结90后的消费观,因为觉得每个人几乎都可分为一类。我观察自己和身边的90后朋友,大致列出以下几种类型的90后消费观供大家参考吧。以下没特地提起的人就都是在天津工作/生活的。

 

一、佛系消费:相遇即是有缘,买了吧~消费随心所欲缺乏计划。

嘴上说想攒钱,领到工资后该吃吃该买买,信用卡还款,到月底没钱了。说没钱倒也不至于颗粒无收,还能剩个几百块。这几百块又如此鸡肋,多它也不多,花了吧~

可细分为两种:

同事A:家在外地的妹子。房租项大支出,因此想节俭一点,总买淘宝便宜货,39元的毛衣,9.9的水杯,一堆便宜的小玩意,用坏了、不喜欢了再买新的。

同学B:单位包住,月工资到手三四千,却经常买600的鞋、700的衣服、800的包,看900的演唱会,办3000的健身卡,请200一小时的私教。这种人也常见于第二种超前消费型。

 

二、超前消费:花下个月的钱,让下个月无钱可花(只好花下下个月的钱)。

同事C:工资到手就还信用卡,基本清零。本月消费靠刷卡。月工资一般,消费水平较高,从不委屈自己,间歇性抱怨没存款。

听说过一个更严重的例子是:办好几张信用卡,拆了东墙补西墙。

感觉掉进一个大坑:虽然透支了下个月的钱,但本月并没有活得更滋润,因为这个月的钱还给上个月了。所以这种生活方式在资金充裕程度上跟同学B没多大区别,但增加了逾期还不上款的风险。

 

三、趁年轻看世界:享受生活,活在当下。

吃住穿都能省,最爱的事物上不能省。旅游、摄影、汉服、手绘,趁着年轻/单身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攒钱?我又不想买房/买不起房,等30多岁再说吧。

同学D:女文青,追求生活情趣,有时买东西比较冲动例如在没试读的情况下,仅凭简介买书,被坑),咖啡,养花,画画(比较费钱)。但她也会买银行理财的。

同学E:热爱穷游的男青年,北漂,在教育机构,税后每月1.5-2万,每年请假旅游几次。计划出国读研,攒下的工资差不多够付学费。

 

四、已婚有房,人生赢家:

同事F:女,跟我同岁,领证后跟lg一起买房,同还房贷。

 

五、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

同事G:男,明知道某项目是个庞氏骗局(用后来出借人的钱还给之前的出借人),却坚信自己是最先入场的能拿到30%以上的年收益,祝他好运吧。。

 

六、会过日子,间歇性掉入消费陷阱:

同学H:总体来说挺会过日子,也不抠门,会攒钱给父母、男友、自己买东西。但偶尔会掉进商家的陷阱。上次她花2千多给男友买个键盘,明明能付全款,她非要分期,每月付利息。问她为啥,她竟然说:“感觉一次花2千多,有点心疼,不如分12个月付,每次才2百。”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我简直痛心,诚恳地跟她分析了利弊(我俩关系很好,实在不忍心看她吃这种亏。关系一般的人,我真的不好在钱的方面多说话,得罪人。),但她好像暂时转不过弯来。

 

七、减少欲望,延迟满足,“钱”半功倍(想办法花较少的钱达到同等效果)

我觉得我是个假的90生理上是90后,心理上不是。

父母年龄大,非常爱我,但不溺爱。工薪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爸爸辛苦工作又顾家,妈妈勤俭持家又勤劳,小日子过得还可以。他们身教胜于言传地教会我:

1. 攒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妈妈会把1元硬币都交给我攒起来,就像做游戏。

2. 花钱要有计划,好钢用在刀刃上。

3. 努力工作最光荣。

4. 很多事不花钱、少花钱也能办好。

 

父母虽然不太会理财现在只买银行理财和国债,十年前跟风买的基金还套着,但至少教会我不知道怎么理财时先把钱攒起来。后来我自己又培养出减少欲望延迟满足的习惯。

 

在我看来90后的消费观类型比较多,但总体就两大类:有规划地消费,无规划地消费。如果是有规划的,即使目前消费水平高,攒不下钱也没关系,享受当下也很好。但如果想控制消费却总被惯性和欲望打败,买了一堆无用的东西,那就值得警惕和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