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专家表示,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枢纽,资本市场具有发现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等功能,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动科技、产业和金融高水平循环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支撑,是构成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和关键枢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本市场肩负重要使命。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动力向战略性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自上市以来,中煤能源依靠A股市场实现良好发展,科技创新水平和行业引领能力不断增强,自主研发出全国首台500米工作面智能刮板输送机并实现工业化应用,成功研制出全球最大采高10米液压支架,获得6项自主知识产权,装备智能化程度、工作阻力达到世界之最。中煤能源董事会秘书姜群告诉记者,自上市以来,中煤能源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公司及所属企业共计发行各类债券705亿元,债券融资成本均处于同行业企业较低水平,为公司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总的来看,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资本市场可以增强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适配性,通过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从而在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
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是重要一项。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一直致力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通过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生态,架起资本与创新要素交融的桥梁。“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三大交易所和区域性股权市场实现错位发展与互联互通,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助力相关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快速成长,并通过其带动作用,促进形成科技、创新和资本的聚集效应,引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董忠云表示。
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丰沃的土壤里集聚生长。创业板聚焦“三创四新”,汇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76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中,150余家公司近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近三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超过30%、40%。
作为“硬科技”企业聚集地,科创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突出,业绩增速亮眼。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科创板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领域公司数量分别达到79家和107家,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持续深耕创新链、完善供应链。
北交所全力支持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成色足的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今年前三季度整体业绩保持稳步增长,体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
“资本市场通过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助推科创企业做大做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产业链和资金链的高度融合。”李湛表示,与此同时,在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方面,资本市场还存在定价机制效率有待提高,主板以外市场流动性不足等问题,需要继续优化首发制度和交易制度,完善并购重组制度和再融资制度,增加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宽容的融资环境。同时,还要提高资本市场监管效率,增强投资者保护力度,为资本市场吸纳更多资金。
董忠云也认为,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结构仍存在不平衡,新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流动性不够高、融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企业上市标准灵活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创新型优质企业仍面临一定的上市阻碍等,“应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下层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打通各层次之间的转板对接机制,完善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入口端,上市标准可考虑根据行业特点增加差异化条件,而在出口端,可进一步优化退市制度并严格执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抓住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资本市场应如何更好地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家认为,资本市场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深化改革、防控风险、加强监管。
“应从四方面着手发力。”罗志恒表示,一是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注册制改革是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关键举措,也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未来仍需坚定不移推进主板注册制改革,加强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等基础制度创新。二是健全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好层层递进作用。当前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定位已相对清晰,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制度供给。三是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加速创新资本形成。积极拓宽资金来源,畅通募、投、管、退等各环节,鼓励私募股权基金投小、投早、投科技。四是稳步推进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例如,推动境外上市新规立法程序,落实好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协议;拓展优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支持更多上市公司互联互通存托凭证发行上市等。
近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对于健全资本市场功能,董忠云建议,应持续优化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继续放宽配套融资等方面限制,进一步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同时,还应加强投资者教育和保护力度,通过制度安排鼓励并吸引长期资金入市,优化投资者结构,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更加稳定的市场投融资环境。
“要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对资产配置的效率,盘活存量资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存量资产数量随之增加,这其中不乏不良资产和沉淀资产,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机制,比如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等盘活市场资源。”李湛表示,此外,还应健全资本市场助力绿色经济的功能,我国资本市场现有关于绿色投资方面的权益性投资和股权投资较少,可以加快碳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同作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上市公司角度出发,姜群认为,资本市场应在培育高质量上市公司方面改革创新。“一个高质量的资本市场,应该源源不断涌现出质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上市公司,进而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要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提高自身质量的主体责任,强化退市和出清机制,为优质上市公司留出发展空间。”姜群认为,实体经济和实体组织的发展,经历从小到大的过程,资本市场应坚定为这些初创公司的成长提供支撑,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引领各类要素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发展。
此外,在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资本市场自身也需要练好“内功”。姜群表示,要科学合理把握IPO和再融资常态化,狠抓资本市场风险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要在抵御不确定风险方面创新改革,加强跨境跨市场风险预研预判,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