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 > 正文

肯特股份靠并购增厚业绩(肯特股份靠并购增厚业绩吗)

  2017年9月,肯特股份首次IPO,2018年2月,公司撤回了材料。今年6月7日,公司再度递交上市申请,依然选择创业板。

  二次冲击深交所创业板IPO,12月1日,创业板上市委2022年第84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南京肯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肯特股份”)(首发)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当日,创业板上市委注意到,肯特股份主要产品均直接应用于下游设备或部件中的关键部位。

  要求肯特股份说明与客户之间是否存在产品质量责任追溯或赔偿等机制或者类似安排,报告期内是否触发上述安排;关于质量控制的措施是否健全有效,相应赔偿机制的风险是否充分揭示。

  研发员工薪酬低于同行,研发费率低于同行,肯特股份能否保持核心竞争力,也需要打个问号。

  本次IPO,公司又突击分红约0.92亿元。公司打算将本次IPO募资中的0.4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核心技术疑来自“老东家”

  核心技术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肯特股份是否具备独自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怀疑。

  肯特股份成立于2001年6月,由杨文光、潘国光、李玉山、刘海宁、余清怡、闵卫平、杨纳梅、郭沛中、赵瑞勇、林丰10名自然人共同出资58万元设立。这58万元,除了余清怡货币出资3.90万元,其余均是以实物折合54.10万元出资。

  公司设立时,上述实物出资并未经过评估,直到2014年才进行补充评估。根据补充评估报告,肯特股份设立时股东投入的12台机器设备评估价值为56.17万元。使用了14年的机器评估值仍然高于初始购买价格,较为蹊跷。2007年,李玉山、杨纳梅以1元/注资资本平价转让股份退出。

  此后,为了筹集资金及引进资源,2001—2007年间,杨文光拉来了好友或前同事潘国光、张荫谷、胡亚民、曹建国等人投资入伙。

  目前,杨文光与胡亚民、张荫谷、潘国光、曹建国、杨烨、孙克原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杨文光及其一致行动人直接或间接合计控制肯特股份71.77%的股份表决权。一致行动人中,杨烨系杨文光女儿,孙克原是其女婿。

  杨文光与胡亚民等有一个共同的“老东家”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简称“南京玻纤”)。在共同创办肯特股份前,杨文光曾在南京玻纤工作28年,先后担任南京玻纤三所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五所高级工程师、副所长、所长。

  公司第二大股东胡亚民,曾在南京玻纤三所任职16年,担任过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所长、所长。目前,胡亚民担任肯特股份董事。

  此外,肯特股份监事会主席张荫谷、副总经理何富祥均来自于南京玻纤,独立董事陈尚现任南京玻纤副总工程师。公司董事潘国光等多名人员投资企业与玻璃纤维制品有关。

  主要人员来自南京玻纤,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肯特股份的核心技术也来自南京玻纤。

  发审委问询时也提及公司“核心技术和相关专利是否来自相关人员此前在原单位任职时的职务发明?”尽管肯特股份一再否认,但仍然难以打消市场疑虑。

  值得一提的是,肯特股份研发投入偏低。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442.57万元、1525.61万元、1692.04万元、890.87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88%、6.22%、5.34%、4.53%,呈下降趋势。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5.97%、6.35%、5.97%、6.51%。

  进口替代收入占比下降

  肯特股份称其地位不凡,拥有核心技术,进口替代空间大。事实并非如此。

  在招股书中,肯特股份称,公司所处的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品行业是一个较为细分的市场,中国通用机械协会阀门分会于2022年6月21日出具的证明显示,肯特股份的高端阀用特种工程塑料制品2021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6%,排名第一;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15%,排名第三。

  公司在招股书中同时披露,根据QY Research研究数据,2016年,中国高性能工程塑料零部件市场规模为237.36亿元,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319.06亿元。

  2021年,肯特股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亿元,约占当年市场规模的0.97%。

  剔除统计口径差异,肯特股份优势也不会很明显。当然,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高端阀用特种工程塑料制品是一个非常小的细分领域,涉足者较少。

  在招股书中,肯特股份称,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品进口替代空间巨大,公司实现进口替代的产品规格较多,部分产品在国内不存在同类型竞争对手。

  这一说法也与公司经营业绩不相符。报告期,肯特股份进口替代产品收入分别为7195.71万元、5304.47万元、5748.31万元、4087.73万元,进口替代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1.39%、22.38%、18.57%、20.99%,呈下降趋势。

  对此,发审委也有疑问,要求公司结合进口替代进程与市场容量等情况,说明公司进口替代收入金额波动较大、占比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及合理性,进一步实现进口替代是否存在困难,公司在进口替代中的竞争力及业绩成长性是否可持续,相关信息披露是否准确等。

  对此,肯特股份回复称,进口替代收入金额波动较大主要受高铁及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领域收入下降影响,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是受整体营业收入增幅较大影响。公司部分产品性能特点达到国外厂商同等水平,进口替代不存在困难。

  肯特股份称,公司主要为铁科院、中国中车、纽威股份、航天晨光、比亚迪等客户提供高性能工程塑料零部件及组配件产品。但从前五大客户看,央企中国中车并未进入前五大客户名单中。

  至于铁科院,2019年为公司第二大客户,销售占比为13.87%;2020年占比为6.35%,退居第五大客户;2021年占比为3.83%;2022年上半年继续位居第五大客户。

  毛利率下降业绩不稳定

  经营业绩不稳定,是市场对肯特股份持续盈利能力的质疑。

  2017年9月,肯特股份首次IPO,2018年2月,公司撤回了材料。今年6月7日,公司再度递交上市申请,依然选择创业板。

  首次IPO折戟,与肯特股份的经营业绩有关。2014年至2016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0亿元、1.32亿元、1.33亿元,基本上没有增长。对应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0.30亿元、0.28亿元、0.15亿元,逐年下降。

  本次IPO,肯特股份的经营业绩虽然有明显好转,但依然不稳定。报告期,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5亿元、2.45亿元、3.17亿元、1.97亿元,净利润为0.46亿元、0.43亿元、0.53亿元、0.39亿元。

  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均出现下降。2021年,二者明显增长,主要源于收购资产。

  报告期,肯特股份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8.35%、37.46%、35.01%、35.48%,持续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肯特股份的销售员工、研发员工的薪酬均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报告期,肯特股份的销售人员数量为29人、35人、38人、45人,逐年增加,人均薪酬为14.41万元/人、12.75万元/人、12.43万元/人、8.10 万元/人。2019年至2021年,行业平均水平为19.28万元/人、18.69万元/人、21.39万元/人。

  肯特股份销售人员薪酬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介绍称,主要客户稳定,用于市场开拓和客户维护的费用较低,销售人员主要为内勤人员,负责安排交货、对账和收款等日常事务性工作,因此,公司销售人员平均工资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工资具有合理性。

  这一说法存疑,既然销售人员主要为内勤人员,那为何销售人员逐年增加,而2020年的营业收入较2019年还有所下降。

  报告期,肯特股份的研发人员数量为65人、65人、63人、71人,人均薪酬为12.25万元/人、11.47万元/人、14.28万元/人、7.51万元/人,2019年至2021年,行业平均水平为14.31万元/人、13.15万元/人、15.49万元/人。对此,公司称不具有重大差异。去年底及今年上半年,先后有3名员工向法院起诉,其中2名员工追索劳动报酬及经济补偿金。

  备受关注的是,肯特股份存在突击分红行为。在IPO前,公司于2019年4月、2020年5月、2021年4月和2021年12月先后进行了4次分红,金额分别为2400万元、1892.70万元、2403.73万元、2460.51万元,合计约9156.94万元,其中,2021年一年两次分红,合计分掉4864.24万元。然后呢,本次IPO,公司计划将4000万元募资补充流动资金。既然并不缺钱,如此急于IPO的意义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