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 > 正文

资本寒冬中的“一把火”:投资界热追合成生物 未来5年是发展关键期

  在即将过去的2022年中,合成生物毫无疑问在资本市场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募资不顺、投资放缓的一级市场里,合成生物赛道却“风景这边独好”,资本热度有增无减。

  据星矿数据统计,2022年国内有超过50家合成生物公司宣布完成融资。高瓴起码出手4家相关公司,红杉、经纬、 峰瑞资本、光速中国等头部投资机构几乎全线入场。二级市场上,凯赛生物、华恒生物等合成生物概念股市盈率在60倍左右,发酵产品对应的化工行业市盈率则仅有20倍。

  合成生物的发展其实由来已久,为什么会在这两年突然爆火?现在行业发展到了哪一步?技术拐点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还面临哪些挑战?这些都是市场关注的问题。

  《科创板日报》今年已经就合成生物学领域撰写过多篇文章,本篇文章将把之前我们对明星创业者、专家学者、投资人的采访重新整理,更有针对性的回答上述问题。

  ▌产业进入加速成长期

  “最近,有不少投资人着急要和我见面,想要了解下合成生物学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主任赵国屏在此前的一场行业会议上表示。

  赵国屏是国内合成生物学最早的发起人之一。曾经四处为合成生物学“鼓与呼”的他,如今正被投资人紧追不舍。《科创板日报》记者在今年参加的多场行业会议上,都见到了赵国屏的身影,他在演讲结束后身边总是围满了想要交换名片、添加微信的投资人。

  合成生物的发展其实由来已久,如今该领域正掀起新一波创业与投资浪潮,这是一个被称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机会。作为一项底层技术,合成生物跨学科、跨行业,应用场景广泛,可应用在医药、农业、能源、消费品等领域。麦肯锡预测70%化学法制造的产品,未来都可通过生物学手段生产。

  今天,各类投资机构对合成生物项目的竞争可以说十分激烈。“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原材料卡脖子的问题,再加之医药的下游企业受到政策影响等赚钱也比较难,所以现在看上游项目的特别多。”有券商旗下的投资平台投资人对记者表示,“我也开始去看一些上游的项目,比如今年合成生物就是特别热的,但这也导致一些项目很贵。”

  分析师们一直有一个观点,从产业中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方式,来观察产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如果全部企业都是通过一级市场融资,说明产业处于导入期;如果开始有企业陆续上市,在二级市场融资,说明产业进入加速成长期;如果大量企业上市层出不穷,说明产业进入成熟期。

  以此来看合成生物学,近一年多全球集中上市了4家核心公司,是产业加速成长的标志。2021年8月,美国合成生物公司Zymergen(NASDAQ:ZY)在纳斯达克上市,首日市值几近36亿美元。2021年9月,合成生物企业Ginkgo Bioworks(NYSE:DNA)登陆纽交所,为史上最大SPAC并购交易之一。中国的合成生物公司凯赛生物、华恒生物也分别于2020年、2021年登陆科创板。

  结合一二级市场来看,合成生物产品开发/应用类公司更获资本市场的青睐。在第五届虹桥国际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上,赵国屏曾分享了对合成生物产业的思考,“目前见到的合成生物公司,可以分为两类:一大类是基础型,提供平台技术支撑,还有一大类应用层,产品为导向,归根到底产品还是硬道理、真道理、最重要的道理,基础层类型最后还是要为产品提供服务。”

  ▌技术和政策共同推动

  合成生物学并不是一个新命题,那为什么会在近一两年变得热门?在业内看来,这是技术内因和政策外因的共同推动作用。

  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CEO张浩千在今年的一场行业论坛上指出,合成生物学的底层技术主要是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基因合成三部分,这三部分在过去10年间成本下降了1000倍,甚至更多。这就意味着原本只有大药企能支撑的研发行为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合成生物学的初创公司也才有了机会。

  张浩千曾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回忆创业之初,“2016年下半年,我们刚创业时国内对于这个赛道还是很陌生的。那时候互联网行业正如日中天,我们去找融资,投资人都会问我们,你们开发了什么APP啊,然而我们做生物技术,并不开发APP。”

  不过5年时间,蓝晶微生物已经是国内率先进入产业化的合成生物学公司,该公司B系列融资总额已达15亿元,创下单笔融资行业记录。

  这其中除了技术的突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提高了合成生物的热度。今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中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其中明确要求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并列出了具体的重点攻克领域,以及政策支持方向。

  今年6月,深圳市政府发布了“20+8”政策,计划打造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的产业集群,合成生物就是8个未来产业之一。

  今年10月,上海市推出《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的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而在未来健康产业集群规划中,合成生物也赫然在列。

  有专注在医疗行业的投资人就向记者表示过,这类政策非常值得关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的很多方向正是我们在看在做的一些方向。”

  绿洲资本投资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绿洲资本从2021年上半年就开始关注合成生物行业,“因为我们的核心是长期关注数字化对产业改革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在材料学上有很多创新,有些材料通过过去的化学法在向生物法做升级,于是我们意识到合成生物有变革的大机会。”

  ▌未来5年将是关键期

  合成生物可以称得上本年度投资赛道热度数一数二的方向了,但在行业爆火之下,不能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国内的初创公司大多还没进入到产品真正落地的阶段,主要是小规模的开发应用。业内普遍认为,未来5年将是合成生物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过去2年里,合成生物学领域涌现出大量初创企业,这个赛道需要能落地的技术突破,从实验室走到工业界,系统性地打通产业转化的路径。”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认为,不过现在的估值水平可能有非理性成分,即便在今天,距离全面开花的爆发式增长,仍尚需要3-5年时间,但未来这几年,将是底层技术突破验证和转化扩容的关键时期。

  绿洲资本投资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底层技术已经成熟,但目前没有看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原因,还是由于部分元素的生产成本导致的,和传统的方法相比,没有产生结构性的突破。“但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相信未来5年内,这个领域就会有结构性的变化。”

  作为产业参与者,张浩千曾向记者指出,国内合成生物公司的优势是背靠了本土强大的产业基础和配套的工业体系。“但是我们在整合巨量资源从事前无古人、没有先例的创新方面,特别是如生物基原材料这样超长创新链条的领域,缺乏足够稠密的资本、人才、技术和经验,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总而言之,合成生物学是一个长坡厚雪的大方向,但现阶段仍然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