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 > 正文

面临上市后首次亏损,“吊牌之王”南极电商怎么了?

  “吊牌之王”南极电商,业绩大幅滑坡。

  1月30日晚间,该公司披露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亏损达到2.4亿元至3.1亿元,同比2021年业绩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这是公司2015年借壳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业绩亏损。

  据公告,公司由前三季度的盈利转为全年亏损,是因为计提了子公司北京时间互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时间互联”)的商誉减值4.5亿元至5.0亿元。

  近两年互联网广告市场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这笔当初花费9.56亿元的高溢价收购,从完成业绩承诺后转入下滑趋势,再到如今的商誉减值,导致南极电商布局的互联网营销业务遭遇挫折。

  传统业务方面,南极电商的品牌综合业务近年也开始走下坡路。2021年,这部分业务收入同比下滑了47.63%,从最新预告来看,2022年再次出现了下滑。

  在原有的品牌授权业务遇到瓶颈后,南极电商又在去年接连出手收购新的服饰品牌,搭建起新的品牌矩阵,并引入新的供应商、经销商。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收购的部分企业本身营收并不理想,能否为陷入困境的南极电商注入新力量还是个未知数。

  商誉减值致亏损

  资料显示,时间互联被纳入南极电商源于数年前的一次并购。

  2016年8月15日,南极电商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新三板挂牌公司时间互联100%股份。标的公司的初步交易对价为9.56亿元,除了现金支付3.8亿元,剩余部分将发行股份支付。

  天眼查显示,时间互联成立于2006年,主营移动互联数字营销业务和品牌整合营销业务,于2016年4月22日在新三板挂牌。

  当时有媒体指出,这起收购案,是典型的“双高”交易,即高估值和高业绩承诺。从估值看,以收益法评估时间互联预估值9.56亿元,较其合并口径账面净资产2921.3万元的预估增值率高达3172.52%。

  就在大约一年前,本次交易对手刘睿通过入股和增资的方式,总计以286.5万元的代价获得了时间互联47.5%的股权。一年多之后,刘睿所持有的47.5%股权在此次交易中变为了4.54亿元,可谓赚的盆满钵满。

  为了弥补高估值,刘睿等人承诺,时间互联2016年至2019年度的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不低于6800万元、9000万元、1.17亿元和1.32亿元。

  2016年9月22日,时间互联发布公告称,公司被在深交所上市的南极电商收购,将于今日起在新三板摘牌。

  收购时间互联,为南极电商增加了7.8亿元商誉。从后续发展情况来看,时间互联2016年至2019年累计实现扣非后净利润4.21亿元,高于承诺的4.07亿元。但2019年实现扣非后净利润1.11亿元,低于承诺数1.32亿元,南极电商并未对此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在被交易所问询后,公司称2019年时间互联与某一客户发生诉讼纠纷,账面单项计提了该客户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2819.40万元,但2016-2019 年度时间互联实际累计实现扣非净利润比承诺金额高出1384.90 万元,已经完成业绩承诺。

  南极电商还表示,经资产评估公司测算后,发现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可回收金额高于账面价值,故时间互联的商誉未发生减值。

  然而,2020年成为时间互联业绩的“分水岭”,当年该公司实际完成的营业收入较2019年度增长10.57%,但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滑了29.72%。并且毛利率,也从前一年的8.35%下滑至6.21%。

  2022年4月份,南极电商董秘回复投资者称,时间互联拥有快手系、阿里系、小红书、Soul、探探等优质大客户,同时持续开拓大客户,新增百度系、爱奇艺等优质大厂客户,广告需求稳定。截止2021年底,公司收购时间互联确认的商誉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不过,机构统计的数据表明,过去一年国内互联网广告需求疲软,市场整体承压。根据QuestMobile发布《2022互联网广告市场半年大报告》,去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同比下滑2.3%至2903.6亿元,广告投放品牌数量同比下降38.3%。

  南极电商最新业绩公告显示,因需求疲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时间互联盈利水平从2021年度盈利约1亿元降至2022年度预计盈利约4000万元-5000万元。初步估算上述资产存在减值迹象,预计报告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约4.5亿元至5.0亿元。

  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后,南极电商预计归母净利润全年亏损2.4亿元至3.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0.31 % - 164.98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这也是公司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吊牌生意不好做

  资料显示,“南极人”品牌创立于1998年,历经多年发展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张玉祥计划缩短公司的产业链,从过去的自营生产、销售改为“品牌授权”的商业模式。

  2008年成为“南极人”的转折点,公司开始向“品牌授权”转型,放弃实体零售渠道,转型电商服务型企业。

  这次转型中,公司剥离生产和销售两个重资产环节,只保留“南极人”品牌,对上游大量的中小生产商输出品牌收取标牌使用费以及品牌服务费,让它们贴牌生产“南极人”品牌的各类产品。

  媒体曾报道,“南极人”的品牌授权准入门槛较低,以某电商平台为例,只要支付10万元保证金,以及每个吊牌8元左右的费用,不管是价值近万元的按摩椅,还是五毛钱一个的一次性口罩,都可以加入“南极人”大家庭。

  而在终端零售环节,除了一部分自营以外,其余均通过其合作的授权经销商进行销售,此后又在淘宝、京东和唯品会等平台上开网店。

  2015年8月份,“南极人”作价23.44亿元借壳新民科技上市,摇身一变成为“南极电商”。

  上市之后,南极电商开始了“造品牌”战略。2016年9月份,公司以5.93亿元收购卡帝乐鳄鱼95%股权;12月份,又以5000万元收购了新宇有限公司100%股权,完成对“Classic Teddy”(精典泰迪)系列中文及图形商标第1-35类的收购。

  建立起品牌矩阵之后,南极电商便开启了“卖吊牌”之路,而不再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支出,也没有传统服饰企业的存货销售等“烦恼”。投资者对此也十分追捧,南极电商上市后股价节节攀升,到了2020年7月时股价最高涨到了24.24元,总市值一度达到了近600亿元。

  然而,这一看似完美的商业模式也有软肋,其中最致命的便是质量问题爆发带来的品牌透支。据媒体报道,在过去几年中,南极人十数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

  职业投资人程宇认为,品牌授权必须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能够管控好被授权方产品的质量,维护好品牌的信誉。因为品牌就等同于信誉,随着产品质量问题的爆发,品牌价值也会一落千丈,那么他的品牌授权业务也就难以继续发展。

  从财报数据来看,公司品牌综合服务业务近年来处于逐步萎缩状态,该业务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12.46亿元下降至2021年的6.52亿元,2022年上半年为1.91亿元。

  2022年上半年,南极电商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同比下滑28.06%。根据公告,这也是由于品牌综合服务业务的收入下滑,而成本费用主要为人力成本、租金等金额相对固定,进而导致净利润产生较大幅度的下滑。

  “买品牌”是解药吗?

  或是为了缓解经营压力,从去年初开始,南极电商筹划对品牌进行升级,再次出手购买品牌。

  2022年2月10日,南极电商公告,百家好(上海)时装有限公司(下称“百家好”)已于近日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并取得了营业执照。

  此前的收购公告显示,公司以1.8亿元收购韩国女装品牌百家好100%股权,并以3.3亿元纳入包括BASIC HOUSE、Mind Bridge、JUCY JUDY等的78件“韩潮”商标。

  资料显示,百家好成立于2004年7月,经营范围包括各类服装服饰配饰、鞋帽、日用百货等,不过其业绩并不算好。

  2020年-2021年1-9月,百家好实现营收分别为13.37亿元、9.6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3亿元、-0.67亿元。且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百家好的负债总额达到12.39亿元,净资产为-3.38亿元。

  对于这项收购,南极电商表示,因公司在研发、生产、质量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短板,而百家好在研发、生产、质量管理上有较强的优势,能较好的补充公司这些方面的短板。

  不过去年6月份,市场传出百家好大规模撤柜的消息。对此,南极电商回应称,收购百家好后,公司对部分低效率门店进行关闭。

  这次收购之后,时隔半年南极电商再次出手。2022年8月18日,公司表示为丰富品牌运维体系,进一步落地“扩品牌”战略的实施,以4500万元收购贝拉维拉服饰有限公司100%的股权。

  据公告,贝拉维拉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目前主要核心资产即其持有的“贝拉维拉”“BELLVILLES”等系列商标。“贝拉维拉”“BELLVILLES”品牌主要针对25-40岁的都市白领女性,以时尚的款式、中档的价格受到国内年轻女性的青睐。

  和百家好类似,贝拉维拉服饰自身的经营境况也难言乐观。其2021年、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仅分别为55.42万元、7.65万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8.35万元、-45.64万元。

  频频收购经营不善的品牌,让外界怀疑南极电商是要重走“品牌授权”的老路,还是向普通服装企业的重资产模式靠拢。

  在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看来,近年来南极人业绩发展滞缓说明了品牌授权并非无限期,南极电商需要不断丰富品牌矩阵。但其收购的新品牌是否能带来业绩增量,还需要看对于新收购品牌的定位。

  去年半年报中南极电商称,公司坚持“扩品牌、扩渠道、扩品类”的发展战略,收购百家好等相关品牌,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市场及品牌矩阵,有助于增强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

  同时,公司也坦言,上述项目存在投入大、培育期长、盈利周期不确定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