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 > 正文

光明乳业净利四连降市值不足伊利1/10(光明乳业市值被低估了)

  战略失误、高层动荡,光明乳业(600597.SH)未来难“光明”。

  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乳企,光明乳业一直与伊利、蒙牛并称为乳制品三巨头。在2002年上市之初,其营收体量更是稳居行业首位,然而二十年过去,伊利和蒙牛已成巨无霸,而光明乳业掉队已成不争的事实。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19年—2021年,光明乳业面临营收三连增,净利润却三连降的局面。加上2022年前三季度,近四年时间,其净利润持续下滑。

  而且在2021年,光明乳业营收虽占据第三,但292.06亿元的体量,远低于蒙牛乳业881.42亿元,以及伊利股份的1105.95亿元。甚至与飞鹤的227.76亿元相比,差距也不大。

  截至2023年2月16日收盘,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的市值分别为1976亿元、1465亿元,而光明乳业市值仅148.76亿元,不足伊利的1/10。

  昔日老大哥何以至此?有行业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光明乳业最为外人道的就是低温奶,长期坚守让其跻身低温王者。但冷链运输仓储带来的区域掣肘,也限制了消费半径,业务较单一,从而错失更快扩张机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14年时间,光明乳业已经历5次换帅,由此带来的战略摇摆,经营策略频繁变动,也使得其与伊利、蒙牛的差距不断拉大。

  错失发展良机被反超

  作为“中国乳业第一股”,在2002年时,光明乳业成功上市,一年营收高达50.22亿元,成功超越伊利、蒙牛等众多企业,荣登中国乳业第一之位,而在同一时间内,蒙牛的营收却只有4.59亿元。相当于,光明乳业一年营收是蒙牛的11倍左右,市值在当时也是蒙牛的10倍。

  可这份辉煌只停留了一年时间,2003年,伊利和蒙牛凭借发力常温奶市场,迅速在全国市场大获成功。

  2003年,伊利凭借62.99亿元的收入,力压光明乳业59.81亿元的收入水平。到2004年,蒙牛又凭借72.14亿的收入,力压光明乳业67.86亿元的收入规模。两年时间,光明乳业就从老大变成了老三。

  但这时,光明乳业仍然毫无危机感,仍在坚持低温奶战略。眼看着与伊利、蒙牛的差距逐渐拉大,光明乳业只好另辟蹊径。2008年,光明乳业将莫斯利安原产益生菌带回中国,并在2009年推出光明莫斯利安酸奶,开创国内常温酸奶的先河。

  据悉,莫斯利安面世第一年,销售额就达1.6亿元。一度成为驱动光明乳业营收增长的主要引擎,在2014年其销售收入达到59.6亿元,占总营收的34%。

  但好景不长,2013年伊利、蒙牛入局常温酸奶市场,分别推出安慕希和纯甄,凭借二者在全国强势的分发渠道降维打击,莫斯利安迅速黯然失色。2019年,莫斯利安零售额跌至50.6亿元,市占率也从2014年的11.7%降至2019年的3.4%。

  导致光明乳业落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营销渠道的丢失。根据财报,光明乳业的销售费用2017年—2019年期间连续3年下滑,分别为52.57亿元、49.95亿元和48.60亿元,同比下降8.11%、4.99%和2.7%。

  业内观点指出,消费品销售的重要驱动力是品牌,而品牌打造需要依靠企业真金白银的投入,谁投入足够多、足够有效,谁才有足够的竞争力。

  “前后夹击”下如何突围

  目前,光明乳业虽说还在行业老三的位置,但也岌岌可危。

  数据显示,2021年,光明乳业实现营收292.06亿元,同期,伊利股份、蒙牛乳业营收分别为1105.95亿元、881.42亿元,都将光明乳业远远甩在身后。截至2023年2月16日收盘,伊利股份市值约1976亿元,蒙牛乳业市值约1465亿元,光明乳业市值仅148.76亿元,不足伊利的1/10。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光明乳业净利润下滑2.55%至5.92亿元,公司将业绩下滑归因于原材料成本和饲料成本的上升。事实上,成本之外,前有伊利、蒙牛等“老将守城”,后有新希望、新乳业等“新兵追击”的市场竞争态势,也让光明乳业有着不小的压力。

  面对“前后夹击”的市场竞争,光明乳业欲借资本市场开启全国性战略扩张。自2021年起,公司便紧锣密鼓开启扩张步伐。2021年3月,光明乳业完成收购上海鼎瀛农业、大丰鼎盛农业100%股权;2021年10月,光明乳业以6.12亿元收购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60%股权;2021年12月,光明乳业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1.54亿股,募资19.3亿元,其中13.55亿元用于牧场建设,5.7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但在高速扩张之下,光明乳业却屡陷“质量门”,公司曾多次被监管部门通报,陷入食品安全危机。

  在2021年,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通告显示,上海乳品七厂有限公司生产的“牛朋”牌鲜牛奶,存在大肠菌群不合格的问题。该乳品厂正是光明乳业的代工厂。

  据黑猫投诉数据,截至2023年2月15日,关于光明乳业的投诉量共计288起,问题主要是奶品变质发酸、出现异物、销售临期商品等。

  有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国内知名乳企,光明乳业在大肆扩张之下,更需以质量安全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严格把控好产品监管这道关卡。

  管理层频频动荡

  与经营掉队相伴随的,还有光明乳业频繁的人事变动——从2008年至今,光明乳业已经历5次换帅。

  光明乳业的高光时刻是在王佳芬时代,她在2000年一手推动光明乳业转制成为股份公司,并在2002年成功上市,带领光明乳业站上行业巅峰。2008年,57岁的王佳芬从光明离职。

  之后,郭本恒接任董事长之职。在他的主导下,光明乳业推出常温酸奶品牌“莫斯利安”,带领光明乳业迎来第二个业绩快速增长的时期。

  但好景不长,2015年,掌管光明8年的郭本恒突然辞职,后又落马,光明乳业只好再次换帅。

  2015年8月,张崇建和朱航明分别成为光明乳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但任期不过三年,二人又双双辞职。

  2018年,濮韶华接棒光明乳业董事长一职,任期也只维持了3年。而且,由于此前一直在水产集团任职,因此还曾被外界视为“外行”领导。

  濮韶华接任后,在资本市场频频出手,但光明的业绩依然没什么太大起色。张崇建和濮韶华领航的2015年—2020年,光明乳业营收由193.73亿元增长至252.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5.42%,远低于郭本恒任期内2007年至201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11.34%。

  2021年11月,在光明乳业工作了将近30年时间的黄黎明,被正式选举为公司董事长,拿过接力棒的他表示,将不忘初心,不畏风雨,带领乳业在新时代、新发展中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可这种愿望是否真的会实现呢?

  2022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营收约为213.85亿元,同比下降3.05%;净利润约为3.69亿元,同比下降16.98%。

  单季度来看,2022年二、三季度,光明乳业实现营收分别为71.64亿元、69.75亿元,同比下降1.52%、10.5%;实现归母净利1.16亿元、8802.57万元,同比下降28.21%、52.18%。连续两个季度营收净利双降。

  同时,光明乳业的毛利率也持续下降,从2017年的33.31%,一直下滑至2021年的18.35%,到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18.40%。

  对于光明乳业面临的困局,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光明乳业首先需要一个给力的管理团队。整体去看,公司的全国化还是要加速,在上游奶源的布局也要加快,否则全国老三这个位置,很难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