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变更审计机构为哪般 变更审计机构是利空吗
2022年年报披露截止日期日益临近,多家上市公司却“阵前换将”,宣布更换审计机构,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包括基于公司经营发展和审计需求而换;原审计团队业务调整、人员变动或聘期届满;未能就工作时间表及费用问题达成一致等等。
上市公司自掏腰包购买审计服务,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尤其是在连续多年合作的情况下,为防止审计机构与公司管理层产生利益勾兑,合理更换审计机构,有利于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监管部门也在审慎研究上市公司强制轮换审计机构的可行性。
但在临考之前匆匆“换将”,却值得商榷。年报审计工作复杂度高、耗时较长,披露前夕突然更换审计机构,很可能影响审计质量,还可能造成年报难产。这就好比参加一场期末考试,动作麻利的上市公司已经交卷,有的企业却还在磨蹭于用哪支笔答题。一旦年报未能按时发布,会对企业的声誉甚至经营发展造成影响。
“阵前换将”,还存在花钱买审计意见的嫌疑。一般来说,审计机构的从业年限、规模大小等对年报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此次更换潮中,有些上市公司将目光投向了更小更新的机构,出现“大所换小所”“老所换新所”的现象,投资者对此难免产生疑虑:如此更换是否别有用心?改聘理由是否真实?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否可靠?……如果上市公司不能及时澄清疑问,恐怕年报还未披露,就已丢失了市场信任。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频繁、突击更换审计机构的上市公司,多为游走在退市边缘的*ST或ST公司,不少企业此前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带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无保留意见”等“非标”意见。原本前期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在发布新一年度成绩单的关键时期,却忙着更换审计机构,被投资者质疑“意图隐瞒公司财务问题、规避退市风险”,也就不意外了。
合规经营、诚实信披的上市公司应无惧于任何机构的审视。及时出具一份完整、真实、专业的年报,本身就是上市公司信誉的加分项。反之,在年报审计工作中反反复复、拖拖拉拉,很可能是企业心虚的表现,如果其中存在“花钱买审计意见”等违法违规行为,则扰乱了市场运行秩序。
对于上市公司临阵更换审计机构,监管部门一直给予重点关注。今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已下发多封问询函,追问上市公司变更审计机构的原因、是否存在购买审计意见的情形等。但只有问询还不够,未来还应加强监管力度,对于明显存在“花钱买审计意见”等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可以考虑立案调查,一旦查明事实则要严肃追责,以严惩重罚提升监管威慑力。
一家企业真实业绩如何,不会因为更换审计机构就能发生改变,故意的隐瞒欺骗终会得不偿失。上市公司要恪守守法合规底线,坚持以真面目示人,因公司经营发展切实需要更换审计机构的,应早作准备、未雨绸缪,并如实向投资者说明更换原因,及时进行信息披露,以真诚赢取市场的信任和尊重。而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审计机构则要持续提升执业能力、道德水平和公信力,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真实披露,切实守好门、把好关。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形成公开公平公正、有韧性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