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BATJ,上海市打造“国际数字之都”靠什么?
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国内有16个省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元,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50%。
作为全国金融中心,上海率先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打造国际数字之都”。《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底,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大于60%”。《规划》还提出,要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基础,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起着底座和支撑作用。零壹智库与工信部电子五所联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显示,在2021年全国GDP排名TOP50的城市中,上海在数字产业化方面颇具优势。(零壹智库&;工信部五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2)》,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
第一,2013—2021年,上海、安集科技、灿瑞科技、概伦电子等。
图2:2021年中国城市计算机软硬件企业数量(万)TOP20
数据来源:零壹智库
上海吸引了最多的计算机软硬件企业入驻,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政策支持软硬件企业。早在2012年,上海就印发了《关于本市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7年上海继续印发《关于本市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将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战略性、富瀚微、南麟电子、凯赛生物等。这些企业扎堆上海,我们认为,主要有几点原因:
第一,重点布局电子信息领域。2021年12月底,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融合联动,增强从硬件到软件和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产业全链聚合发展能力,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
第二,人力资源充足。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上海信息产业城镇就业人员规模持续增长,从2017年的30.73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50.69万人,4年间增长了约65%。2021年上海拥有培养数字人才的高校83家,专业55个。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显示,上海拥有全国约33%的人工智能人才、52%的5G人才和40%的集成电路人才,上海对应届毕业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历年来一直呈现毕业生净流入状态。
第三,发展环境优越。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上海拥有完备的产业集群、技术基础、科技优势和要素资源,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除此之外,上海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了2022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中央对上海2021年度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为优秀,排名全国第二。2023年1月,上海空气质量AQI(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90.3%,总体优于北京。
总体看,在上一轮区域竞争中,上海错失了BATJ这类平台企业。
但如今,上海正在瞄准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和关键企业,咬住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放松,开足马力,奋力反击。加之独有的国际化视野、良好的区位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可期。对即将毕业的数字人才来说,上海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地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