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中国工业开启现代转型的第一次飞跃
登上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
1905年-1910年间,中国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检所设厂数的20多倍,民族企业大批兴起。图为“面粉大王”荣德生在上海开设的荣福面粉一厂。
自1900年以来,随着其时还在台上的清政府,在西方列强轮番“问候”之下,犹如老牛一样,被抽上一鞭子,便勉力向前一步,但这也让中国商业的发展拥有了相对宽松的氛围,同时让数千年都被贬抑的商人阶层开启了其在中国的“上升通道”。
这尤以慈禧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被八国联军赶到了西安吃羊肉泡馍之后,她不仅反思了自己的一些行为,更是在返京之前,以光绪名义发布《变法诏书》,继而推动了自己在晚年的一番振作革新。
日后,清政府的每一项改革,都是在她的关照和默许下逐渐推进的,其中的许多措施,不仅实现了百日维新的目标,而且完全超过了当时康、梁的胆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除了实行新政、正式编练新军,还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下,放开了对商人阶层的压制,转而给予商人应有的支持。其中包括专门设立了商部,并于1904年1月,颁布《钦定大清商律》,内容有《商人通例》9条和《公司律》131条。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法。此后,商部又颁布实施《商会简明章程》等一系列商事法规,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整的商法体系。
也正是在这样一段“小阳春”的日子里,“1905-1910年间,年均设厂数分别超过洋务运动30年间所设厂数的20多倍与甲午战争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民间投资范围也更为广泛,除原有的缫丝、棉纺、火柴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外,烟草、肥皂、电灯、玻璃、锅炉、铅笔、化工等产业也有了民族资本企业的出现。股份制公司到1911年时已达977家。”〔张忠民,《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与此同时,各种商会组织也相继建立和发展,如宁波帮鼻祖严信厚便在盛宣怀的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会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即日后著名的上海商务总会)。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组织充当了各个领域中代表中国团体利益、对抗西方竞争者的发言人和保护人,另外,还让实业救国成为了其时主流的思潮。
然而,随着光绪、慈禧的双双离世,新人当政却没有更新的气象,反而因为自身的短视,导致了进一步退三步,尤其是皇族内阁的推出,使得“小阳春”过后便遇倒春寒,最终也让清政府成了被抛弃的对象。
就在上海光复的过程中,宁波帮的大佬朱葆三、虞洽卿相继站到了革命的阵营,其中,虞洽卿组织的华人体操会加入上海商团公会,成为革命的主要战斗力之一,另外,他还和朱葆三一起承担了在上海工商两界的筹饷任务。
甚至,在上海光复的前后,他还亲自游说江苏巡抚程德全成功起义……这些作为让他们在胜利后获取了不菲的政治利益,虞洽卿先是成为沪军都督府8名顾问官的第一人,随后又被任命为闸北民政总长,朱葆三则在沈缦云因故去职之后,接任了财政总长。
这不得不让人发现,“上海光复后的沪军都督府中,除了都督陈其美等人外,基本上就是一个绅商领导集团。”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年至1949年(上卷)》对此便直言:“虽然不能把辛亥革命称作资产阶级革命,但这场革命对资产阶级的命运起了重要作用。
这次革命是资产阶级第一次卷入政治,正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至于这一次到底是不是资产阶级第一次卷入政治,还有待争论,但他们由此正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却是万无一失的。
联系到1916年孙中山对宁波帮的赞赏,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自殷商而绵延下来的商业力量,正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施加着自己的积极影响,并对1916年前后于商业上的“某些成功”,做了重要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