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海外代购造假销假利益链大揭秘 利润竟高达650%?
查处实刑率低,打而不绝
“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是前几年,这几年冷清了不少,主要是相关查处越来越严了。生意不好做,一旦风声紧,我们当天就不做生意了。”一名高仿包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对制作高仿奢侈品的厂家来说,最核心的机密莫过于工厂地址,大多数制假厂家被查处,都是因为不慎泄露了工厂地址。一旦被查到,最大的损失就是制作机器和罚款。
“制作高仿包特别是顶级高仿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来的,一台就要1000多万元,一旦被抓到损失巨大。”一家销售外贸箱包的店主于齐表示,罚款也不是按照高仿产品的售价来罚,而是按正品的售价来处罚,“舅舅的一个朋友也是做这行的,去年被查到了,仓库里面还有一批没出货的LV包,光是高仿包的罚款就罚了2亿。”
对奢侈品制假售假日益严厉的查处,导致高仿行业风声日紧,现在不管下多大单子的客户,于齐的舅舅再也不会将人领到工厂去看货了,甚至连白云皮具城的展示店不是熟客也绝不带进去,宁可每次给客人发产品图片,确定购买意向并付款后,随机选择一个地方交货或直接快递发货。
奢侈品制假售假者的谨慎背后,是行业查假打假技术、行动和力度的不断升级。
有20余年打假经验的LV大中华区及蒙古国知识产权部刑事保护执行总监玄慈,就常年奔走在查假打假的路上。1999年,玄慈与义乌警方一起办了她经手的第一个涉及造假的刑事案件,该案件涉及13个制假窝点。
多年来,玄慈见证了打假从最初行政部门参与执法为主,到现在多方合作、技术赋能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制假售假者的形式多变、花样百出。不少高仿品生产厂家只是在网上接订单后直接邮寄,根本没有存货。现场查不到足够立案的存货,对传统线下打假是巨大的挑战。如何确认电子证据,进行电子取证并认定涉事者犯罪,一度成为奢侈品品牌方和警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