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正文

理论篇——熊市独爱次新基

    之前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买新基,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买的不能算新基,因为并不是在认购期买入的,而是在度过募集期之后开放申购一两年之内的次新基。

    不要一谈及次新就色变,此次新非彼次新,次新股之所以大起大落是因为买不到新股的资金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所掀起的炒作之风,而次新基本身并非重仓次新股板块,所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

    为什么要买次新基

    至于为何青睐次新基,首先是受“熊市买新牛市买老”投基常识的启发,具体可以这样理解:新成立的基金通常要经过大概半年左右的建仓期,也就是说募集到的那些钱不可能一股脑全投进去,会有一个逐渐完成布局的过程。在熊市这个过程很容易帮你躲过这期间的下跌,所以往往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新基发行数量虽少,但表现普遍好于老基,呈现出少而精的特征。而换成牛市则完全相反,由于时不我待,新基没来得及满仓就已经错过大部分涨幅,所以新基发行数量猛增但其表现却明显落后于老基,呈现出多而滥的特征。

    除了原理上的考虑,还有一层个人因素,便是生命周期理论的引申。在之前的帖子当中也有提及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产品从诞生到灭亡通常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延伸到基金投资过程同样适用。

    记得以前有看过十年牛基的分析,印象当中历经十年而不衰的满打满算不超过十只,对于当前几千只的规模真的算是微不足道了。事实上就主动管理型基金而言,经理任期超过5年的都算是少数,所以我们不妨就以5年视为基金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

    最先半年的建仓期视为导入期,也就是新基阶段,期间我们看不到持仓数据,无法形成对业绩的直观判断,并不建议购买。

    成立后的一到两年视为成长期,也就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次新阶段,期间持仓已经公布,也有一些真实业绩可以作为参考,是熊市买入的最佳时间。

    通常来讲成立后的三到四年应该进入成熟期了,也就是业绩好坏基本可以定型,好基可以继续持有观察,差基就不必多过指望了。

    第五年是个节点,好基可能进入到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卖出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基金我的一贯主张就是要识于微时别于盛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买于盛时卖于衰时。

    哪些属于次新基

    接下来分享几个个人持仓的次新实例:

    1.安信价值股基:成立时间2014.4.21,买入时间2016.8.18-9.6,买入方式为分批建仓,目前持仓盈亏18.78%。当时的买入依据为:

作为一只价值风格的基,业绩走势自成立后保持稳步攀升趋势,作为平衡中小盘量化的有效补充,在当时还是具有一定配置意义的。

    2.南方品质混合:成立时间2016.8.1,买入时间2017.2.21-4.27,买入方式为分批建仓,目前持仓盈亏10.47%。当时的买入依据为:

持仓股均为典型白马,并且配置有当时个人看好的水泥和基建类。基金经理做保本出身,风格较为稳健。

    3.长安鑫利混合:成立时间2015.11.17,买入时间2017.4.28-5.26,买入方式为分批建仓,目前持仓盈亏5.97%。当时的买入依据为:

今年以来业绩逐渐走强趋势明显,重仓股持仓均衡,且成立以来机构持仓比例明显较高,认可度高。

    如何筛选次新基:

    相比于原理和典型案例,大家更为关心的可能是如何才能发现潜力基吧,不瞒大家说,我一直都保持定期观察排名的习惯,每周、每月、季度为观察重点,特殊日期的当日排名也会留意,从中寻找发现培养目标。

比较下这几个短期指标下排名前50的基,从中选择关注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比如考察经理以往风格、重仓股投资方向、持有人结构这些因素,作为制定投资决策的依据。当然,之所以选择短期指标主要是因为我本人对于主动管理型基倾向于波动持有,而非长线定投,后者选基标准可参见之前三步构建基金池的转帖,不可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