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东莞有多富,自己都算不出

  致富之路

  时间退回至改革开放前,人们会看到,东莞这个当时鲜为人知的小城镇,南北形成两个极端,北部是拥有发达的河道和便利交通的鱼米之乡,但与深圳接壤的南部却是贫瘠的山区,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许多人铤而走险南渡香港。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东莞发生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曾经荒废的土地可以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在土地财政时代到来之前,东莞数百个村庄的农民已盖起了一个个火柴盒似的工厂。

  东莞厚街一位年逾70岁的老人陈生向本报记者回忆说,和许多当地村民一样,他当时盖了2个厂房,面积加起来将近一个篮球场大。“我当时看到了希望。”“我意识到生活将会因此而改变。”

  如今,陈生等人已因“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企业模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这种模式,即通过香港、台湾地区的企业输出材料、资本和设备,东莞则提供厂房和人力来完成,因其本质上属于“加工车间”,大部分并不具有法人资格。

  公开数据显示,在东莞目前1万多家加工贸易企业中,港台企业接近1万家。但该市来料加工企业仍有6700多家,这些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加工产品换取的加工费。

  一个没有法人资格的“加工车间”显然无法给当地提供足够的税收。“工缴费是发迹的秘密之一。”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对本报记者说,改革开放的初期,这对东莞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工缴费,即加工贸易企业向地方政府缴纳的加工费,由于其并非税收,而是政府收费,可以全额由镇政府拥有,而镇政府拥有这笔财富,又会把工缴费的一部分投入到基建设施建设和酒店等服务设施的建设上,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财富循环。

  东莞当地一位观察人士指出,上述6700多家“三来一补”的加工企业,由于没有法人资格,不能在外汇管理局备案,也就无法直接进行进出口交易,因此它们必须挂靠在某家进出口公司出口。而出口换回的加工费以美元计算,企业要获得这些资金,务必将这些资金划入银行,发到企业所挂靠的进出口公司名下,之后通过银行换成人民币才能转取。

  东莞的做法是,只要企业赚取的加工费汇入银行,那么其中20%左右将会被直接划入到当地村、镇名下。等企业拿到钱的时候,它已经交了费了。虽然这种收费模式有些奇怪,但这却是当地镇、村与企业之间存在长达三代人的默契。

  当地媒体报道称,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加工费便是这个企业的全部收入,20%是个极其庞大的数字,这使得工缴费占据了东莞32个镇以及所有村、组收入的三分之一还多,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八成。

  而如今,走在东莞任何一个镇街的街头,在各种流行音乐的带动下,每个镇街都在向人们展现着它的“现代化”。一幢幢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不时呼啸而去的高级跑车,以及各种灯红酒绿的高级宾馆,都会让你难以与30年前相比。

  曾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专栏作家纪思道说,他第一次到东莞是1987年,“那时候,这里还只是一片小平房”。但时隔多年以后,他于2007年再次来到东莞,纪思道指着当时下榻的一家宾馆说,这样的变化、这样的速度让他吃惊。

  对于东莞的富裕之道,林江总结说,一是靠租金;二是靠土地升值;三是靠做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意而得到的财富。“东莞走向富裕,靠的是本地人的精明、务实和勤劳,但如果没有上述的三种致富渠道,东莞人拥有再多的这种美德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