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银监罚单超700份 信贷违规仍是重灾区
继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包括银监会机关、地方银监局以及银监分局)开出443份行政处罚后,第一财经记者粗略梳理银监会官网发现,二季度商业银行迎来了更猛烈的“罚单季”,包括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在内,共接到了约744份行政处罚,可谓力度空前。
“罚单非常多,现在已经没有和监管讨价还价的余地了。”某国有大行分行副行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前一些业务如果银行与监管层概念理解不一样,还可以去说说,现在“拿了罚单就得交钱”。
从银监会官网罚单数量的单月环比看,罚单数从2月份的127份逐月环比攀升,3~6月分别为139份、189份、233份以及322份。特别是进入6月份,仅银监分局就开出171份罚单。7月商业银行遭处罚力度依旧不减。从银监分局层面看,仅大同银监分局7月4日一天便连开47张罚单,罚金约940万元。
信贷违规仍是重灾区
“内控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未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由于上述违规,3月29日平安银行(10.000, 0.41, 4.28%)被银监会罚款1670万元。除此大额罚单之外,银监会机关更新到4月的罚单还显示,华夏银行(9.380, 0.13, 1.41%)被罚1190万元,恒丰银行被罚共计800万元。
而北京银监局则于6月20日处罚兴业银行(17.290, 0.17, 0.99%)北京分行合计800万元,原因是其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从1~4月银监会开具罚单的类型分布看,信贷业务违规、票据业务违规以及其他类违规排名前三,分别为229件、73件与54件。此外,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以52件暂居第四。”此前,大连银行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部凤宇骄在《今年银监部门470份罚单统计分析》中指出。
进入第二季度,信贷业务违规、票据业务违规依旧是重灾区。以票据业务为例,7月4日,天津银监局公布对张仲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张仲夏存在票据业务违规操作的违法违规事实,并对其负直接责任,天津银监局决定对张仲夏处以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的行政处罚决定。
而北京银监局对民生银行(8.130, 0.09, 1.12%)北京分行合计850万元的处罚,则是因为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违规虚增存款14笔,违规办理同业票据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上述某国有大行分行副行长对记者表示,违规主要集中在贷款的贷前、贷后管理。同业也有一些,但同业不像贷款基本上“人人中招”。同业业务由于各家银行的主要战略不同,一些行相对规模较小,加上监管三令五申强调风险,很多银行已经进行了收缩,更加关注表内合规内容,所以形式合规做得更好。
他指出,此前信贷方面监管并未真的“下狠手”,贷款违规用途并不仅局限在流向房地产,各个流向违规现在都会检查,包括贷后的尽责调查等。
每家银行都有考核,对个人、业务部门或分行而言,监管处罚是银行内部每年对员工考核的因素之一,很可能因为一张罚单而造成该年绩效受到影响,同时也触犯了行内的行规行纪,很有可能遭受相应处罚。如果一年收到罚单比较多,累计超过50万元,在银行内部就会变成“一票否决”,“业务部门干得再好也是竹篮打水”。
下半年罚单数量可能还将上升
从银监会二季度重手开出的罚单不难看出,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这一变化让人联想到3月以来银监会部署开展的“三三四”专项整治规定。二季度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开罚单下狠手,或意在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自今年3月末,银监会部署开展“三违反”(出自45号文,指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46号文,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53号文,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业内俗称“三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