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市场沦为资本的生意,高平台费有错吗?
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不断迁徙探索,可以说“行”是人类的使命,是支撑人类探索未来的基础路径。工业时代创造汽车,互联网时代诞生了共享出行。共享出行颠覆式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及作业方式,无论是个人亦或是产业都深受影响。无疑,这是一门庞大的生意。
自2009年以来,全球共享出行经历了大发展。无论从企业数量、用户规模来看,都已进入行业成熟期。但与传统行业不同的是,几乎所有共享出行平台仍旧处于亏损状态。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共享出行公司uber巨亏18亿美金,滴滴亏损超过100亿人民币。为获取用户并保持快速的市场扩张能力,全球的共享出行企业几乎都陷入亏损泥潭。就滴滴而言,在成立的几年时间里,通过17轮融资储备了超200亿美金的资金弹药,作为一路从补贴大战中熬出头最终“剩者为王”的出行巨头,滴滴一直被市场解读为一家以烧钱著称的公司前6年烧掉1500亿,这个数字按照去年中国人均GDP6.4万元来算,相当于234.3万人口的城市一年所有劳动力生产值的总和。而美团于2018年狂甩40亿补贴,这样一掷千金的烧钱战从未停止过。
那么问题来了,难道巨额的补贴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既然这是一门生意,对于资本而言迟早是要追求盈利的,该还的还是得还,只不过时间问题。这笔钱,最终流向何处,谁是最终受益者?风口过后,留下的一地鸡毛,到底谁来买单?也许从高昂的平台费上可以发现端倪。
近期,滴滴出行公布了平台的订单抽成以及运营成本的数据,据悉,滴滴平台平均每单抽成在19%左右,而各项成本费用的总和约占总流水21%,让不少人费解的是滴滴以19%的抽成比率,每年还是处在亏损的状态。
当这份数据公布后,顿时网络上引起众多滴滴司机地强烈质疑,并不相信高抽成的平台会出现亏损,更有司机反馈平台部分订单抽成高达30%。滴滴究竟是亏损还是盈利,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从司机的反馈中看出,司机现阶段的生存状态已大不如前几年,巨额补贴过后,回归高额抽成给司机带来的阵痛并未缓解,一方面由于流量优势无法舍弃滴滴,另一方面痛恨高平台费抽成夺取了大部分的利润空间。
美团打车的补贴境遇
无独有偶,当初美团进军出行市场,为了快速获取用户,同样投入大笔资本,但消息抛出后,吸引了大批羊毛党,这批羊毛党在高额补贴下疯狂刷单,抽走高额补贴,间接导致美团打车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就烧掉了近十亿的补贴,而这补贴中又有多少用到了真正的司机与乘客身上?
之后随着大额补贴的发放,美团打车平台抽成也水涨船高,从原本的8%提升到了15%。
资本的钱并非公益,迟早要收回来,平台用这种方式来收回成本也无可厚非,但最终买单的还是真正的司机与乘客。
哈啰出行5亿建立顺风出行基金
再让我们看看另一家背靠阿里的顺风车平台——哈啰,哈啰在平台抽成的收取上设定为10%,这个抽成相较于滴滴的19%具有一定优势。
但在今年的五一,哈啰高调向滴滴宣战,更是投入5亿建立顺风出行基金,用来补贴车主、乘客。
可以看出,哈啰打算用与滴滴、美团同样的策略来抢占市场。但从过往的平台经历,让我们看到走传统“补贴”路线的出行平台,最终都没有躲过拉高平台费,让车主与乘客来买单的命运,而哈啰此次举措是否也会走上滴滴、美团的旧路呢?
阿尔法顺风车
初创平台阿尔法顺风车作为首款区块链结合共享出行的平台于去年9月横空出世,上线3月用户超60万,截止目前已获得100万用户,平台免收用户抽成。让笔者惊讶的是,这家草根创业平台,敢为人先,率先提出免平台费概念。普通用户可免费使用平台系统,无差价出行。
除此之外,阿尔法顺风车将20万现金投入红分(平台积分)奖励当中,用户只需持有红分(平台积分)即可享受现金奖励,有别于以往的出行平台将资金投入广告、曝光的策略,阿尔法顺风车始终坚定让平台的投入回归用户——将用户的利益留给用户。
或许,对于这家企业而言,出行只是流量,未来可以在其他业务上布局生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它摒弃了传统的出行行业“烧钱策略”,拒绝通过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换取用户,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有悖于传统出行行业的策略,但它的最终目的——是将羊毛党拒之门外,努力坚守住用户的利益,让真实的用户可以享受平台发展的红利。
综上情况我们看出,传统平台使用前期巨额补贴来快速获取用户,后期提高平台抽成收回成本的策略,而阿尔法顺风车走出与传统平台不同的路径,不但免收用户平台抽成,还使用红分的方式将平台盈利的70%及推广费用以现金的形式奖励给用户,但这两种策略最终的结果如何,仍然需要等待市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