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配置谈:厘清宏观因子(一)从中期趋势说起
上期我们讨论了宏观资产配置的基本框架,本期我们讨论框架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宏观因子判断。
自上而下的宏观资产配置,需要对宏观因子的位置有观点和预判,宏观因子包括经济、政策和流动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如果经济周期可以预测,那么其模式必须是相似的、有规律的,经验也是可重复的。但是这种周期性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宏观资产配置之难,也在于经济每次的波动模式,都会发生一些异变。这其中有一些偶发因素的干扰,造成短周期的扰动,也有经济的中期趋势变化。中周期趋势叠加短周期的波动,就会造成经济模式和资产价格出现不规律的周期变化,给宏观资产配置带来很大难度,如果只依靠过去的短周期经验,就可能会“刻舟求剑”。例如,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转型乃至增速换挡,有三个层面的变化,第一层是经济模式和驱动力的变化;第二是政策对经济认知的不确定性;第三则是宏观政策框架的变化。这些都给换挡期的投资策略带来一定的挑战。每次周期的幅度、长短与相应的资产周期,都会因为政策框架和经济背景而改变。
遗憾的是,宏观研究框架的调整总是慢于经济的转型,面对这一困难,不宜反复横跳,只能不断通过实证结果来侧面检验、修正模型假设。
当下站在疫情爆发1年多后,很多短期扰动褪去、中期趋势凸显,重新理解中国经济的中周期脉络,对厘清宏观因子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框架中,经济的中周期是以年度为单位的趋势,短周期则是季度级别的趋势。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特殊之处,在于对中周期和短周期都有扰动,给经济的预测带来了困难。因此首先要厘清疫情对经济的中周期影响。
简单来说,疫情导致全球政策合力刺激需求,但是也改变了经济的供给结构,造成类滞胀格局,换句话说,因为全球货币和物资的关系改变了,物资增速很小,货币增速很大。印了货币就能制造需求,而物资投产到达产乃至运输到终端,都要很久。这就造成了供需的错配,而且可以持续较长时间,由此带来的很多现象和资产表现,让很多投资者都感到困惑,时至今日,依然对经济的认知有很大分歧。
理论上,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的潜在供应能力发生了下降:一是疫情干扰下,全球供应链和各国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服务类消费中枢下行,全球的耐用品需求更强、并且向中国集中;二是双碳双控等政策,导致工业品的供给下台阶。三是由于疫情冲击带来的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以及客观上种种消费条件的限制,导致消费中枢下行;四是由于适龄购房人口基数的原因,房地产销售面积的潜在中枢也可能下行。综合以上因素,理论上疫情后的潜在增速应当是下行的。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也是下行的。由于潜在增速的统计估计存在误差,我们这里只采取定性分析。今年10月,IMF将中国2021年GDP的预期调整为8%,折合近两年经济中枢下降到5%,而疫情之前增速基本都在6%以上。所以,疫情后经济的中周期增速下行,也就对应着总供给收缩。另一个证据是失业率,以失业率为潜在增速的锚,潜在增速越高,失业率的中枢就应该越低。但一个简单的观察是,2018-19年,失业率最低只到达4.8%;2020年以来,随着复苏的推进,失业率整体中枢5.3-5.4%仍然高于疫情之前的水平,这就说明经济充分就业所对应的失业率中枢或已抬升,意味着中国潜在增速下了一个台阶。
中周期确定后,对短周期的判断有什么影响呢?还是看失业率,最新公布的9月调查失业率已经下行到4.9%,按新阶段的失业率中枢估计,经济短周期其实仍然位于过热状态。如果不考虑中周期、只看下滑的经济需求,我们显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在确定宏观因子前,需要确定中期趋势的原因。
图:2019年后,中国失业率的中枢上移
图:供应商的交付时间延长(图中值越小为速度越慢,时间越长)
关于建信信托
建信信托是中国建设银行投资控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自2010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业界领先的信托公司,聚焦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三大转型业务方向,致力于真诚服务投资者、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打造一流全能型资管机构。至2020年底,公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1.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