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地方引导基金动辄百亿,驱动产业发展还是吹泡泡?

  当下,股权投资已经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动辄百亿规模的基金,不断刷新纪录。就在近期,湖南、江西、辽宁等地纷纷宣布设立百亿、甚至几百亿基金,以期通过放大社会资本效应来长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就在一周前的5月13日,长沙高新区在2022年发起设立的天使母基金和种子基金开始选GP,总规模达200亿元,聚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首位产业,以工程机械为优势产业,以生物医药、先进储能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为特色产业的“113”现代产业体系。

  沈阳市近日也分别出台《促进沈阳市投资基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沈阳市天使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提出将由沈阳市投资基金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目标剑指到2025年,沈阳市新增本地投资机构将超过100家,投资基金业总规模超千亿元人民币,拉动投资力争达到万亿元。

  江西更是抛出了巨无霸——江西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有限合伙),注册登记在赣江新区,基金注册资本600亿元,旨在围绕江西省科技创新和“2+6+N”产业,精准助力江西省产业培育发展、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大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有业内人士指出,各地引导基金之所以如此积极,和此前安徽合肥的风投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有一定关联,政府都在效仿。对比政策来看,不难发现各地出台的引导基金,终极目标几乎都锁定了一个方向:产业布局+政策引导+头部企业+园区配套+投资跟进+精准服务等,借力产业资本搭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但事实上,地级市的政府钱袋子都充足吗?近日和一些机构交流,鉴于各地打着百亿基金的名号,他们也的确被吸引去了解当地的情况。但在实际过程中,体验感并不及预期,有机构募资负责人坦言,一些地级市的引导基金明确表示一定要引来指定数量的企业,并且附加的条件很多,反投比例都不做首要考虑了,直接要求拉明星企业过来。该人士还表示,如果是对经济相对活跃、产业基础好的地区来说,尚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各个方面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几乎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设置的“壳公司”,先不说能不能拿到钱,这种直接把GP当做招商工具的体验也并不好,大概率也不会去申报。

  虽然政府引导基金都希望成为下一个“合肥”,但在部分资源匮乏或产业薄弱、单一的地级市,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套用省、市级的引导基金“大纲”,大概率将是“虎头蛇尾”难以真正落地。对于真正落户的企业来说,配套产业链是必须要纳入考虑范围的问题。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累计设立1988只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约为12.45万亿元人民币,认缴规模则达到约6.16万亿元人民币。在此节点,中国政府引导基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尽管规模在不断增加,对于GP来说,地方政府的金融环境、法律环境、自然环境、政府效率、开放程度、信誉度等因素越来越重要。这些因素关系到基金能否顺利投出去,能否吸引到真正优质的GP。

  引导基金正在从省市一级向地级市下沉,并正在形成一种趋势,而对于地级市的政府引导基金也提出了更高的考验。对很多地区来说,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本身就是一个新的尝试,如何对申请的机构进行判断、选择合适当地产业的GP、了解产业投资的逻辑和背后的退出机制,用市场化的思维才能真正实现“筑巢引凤”的长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