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民企强扣工资替员工尽孝,你怎么看?
九九重阳节将至,我们社会该如何用行动关爱老人呢?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一家民营公司自2012年起设立孝顺金,即公司从员工月薪中扣除10%或5%作为孝顺金直接打入员工父母账户。此外,公司还根据员工工作年限给予额外补贴。
该公司负责人吕美叶称,公司一年支出孝顺金20多万元。“孝顺金既启发员工孝敬父母,也帮公司留住了人心,缓解了员工流失与招工难问题。”
“孝顺金”:
员工月薪部分强制存给父母
白云区的一家美容连锁机构,自2012年起规定未婚员工要拿出月工资的10%,已婚员工拿出5%作为孝顺金,财务人员把这部分钱直接打到员工父母乃至岳父岳母的银行账户上去。
公司层面也根据员工工作年限,给予额外补贴。工作一年每月补贴100元,工作两年补贴200元,三年以上补贴300元。该公司负责人吕美叶举例说,公司基层员工平均月薪是3000多元,每月约划出300元打给父母。“员工父母一年至少可以领到3600元。我们员工不少来自农村,对父母来说,这是一笔不少收入。我们招聘新员工时,员工须认同这个规定,否认将不予招录。一入职,员工就要提供父母的银行账户。”
为推行该规定,该公司还设有其他配套规定。例如,每个周一,所有门店都是关店内部学习,其中就包括了“孝”文化学习。员工获得了奖励、升迁,公司也将电话通知其父母,让他们了解孩子的成长。
执行:
有员工私扣“孝顺金”
该公司另一名负责人卢志平坦言,这项规定在推行之处也曾碰到一些问题。“有些员工有抵触心理,父母领孝顺金变成了走过场。有一次,一位店长发现一名员工拿着父母的银行卡刷卡消费,才知道有员工私自扣留了孝顺金。”
卢志平说,有些员工不理解的,觉得孝顺金多此一举,“有钱,自然孝顺父母。”卢志平说,为了防止孝顺金“走过场”,公司安排人员定期对员工的父母(公婆)进行全员电话回访。
该公司共有80名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回访中,操着各地口音的父母表达了一致认同。有员工父母还告诉我们,自己不在公司工作,还能每月从公司领到固定工资,很高兴,也为儿女的一份孝心感到欣慰。”卢志平表示,回访得到的积极反馈坚定了他们推行这一项制度的信心。
初衷:
让孝文化在公司落地生根
卢志平向记者解释了公司推行“孝顺金”制度的初衷。卢志平说,传统讲“百善孝为先”,“我们成年了,回头看才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为孩子操心一辈子,做儿女的一定要孝顺。”孝顺金就是该公司将“孝”文化落地的一个方法。
有一件小事让公司负责人吕美叶印象深刻。“2013年,一次公司组织员工去阳江旅游,大巴上,一名90后女员工突然哭了起来。我们了解到,当时高速路上有一个工地,这名员工的父亲就在这个工地上工作,看到工地的艰苦情况,员工才落泪。”这件事情,让吕美叶明白年轻员工心底的孝心需要触发。
据了解,该公司属于服务行业,基层员工多是90后,不少员工来自农村地区。吕美叶表示,从事美容行业的年轻员工一般没有很丰富学历背景,也没有很殷实的家底,他们表面上有些高傲、要强,其实内心深处是自卑、脆弱的。“有的孩子有责任心,会心疼父母,有的孩子则做不到。”
吕美叶表示,企业要经营,首先是树人。孝顺金就是提醒员工要懂得孝顺,但“孝”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没有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长效制度,只是空洞说教,员工永远难以理解‘孝’字的分量。”吕美叶说。
各方观点:
市民:
年轻人不啃老就够了
企业发孝顺金有没有必要?昨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市民刘女士认为,这对来自农村的员工有一定吸引力。“在农村,有了这笔钱,父母可以解决基本生活开支。在城市,一般父母都有较完善的社保,一月都有不少退休金,不会太在乎孩子这点钱。”刘女士表示。
与刘女士持同样观点,市民周先生也表示,现在年轻人很不容易,买房与生活压力都大,本来赚钱就不多,再拿工资10%给父母,父母还会倒贴回去。“孝顺金倒没有必要,年轻人不做啃老族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