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北溪管道被炸、跨海大桥被炸!欧洲快被美国吸干了……

  对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半岛是万万不能被舍弃的。

  为了占据这个扼守黑海的战略要冲,沙俄先后跟英国、法国和奥斯曼帝国打了好几场恶仗。好不容易在二战后实现了对半岛的彻底掌控,结果又被赫鲁晓夫慷慨地送给了乌克兰。

  一直等到2014年,风光不再的俄罗斯才借公投把半岛重新收入麾下。刚一到手,普京就立刻想方设法凑了37亿美元,直接修了座公、铁路两用的跨海大桥。

  大桥的日通行能力为4万辆汽车、47对列车,列车年载货量可达1300万吨,年载客量高达1400万人次,真正地把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连在了一起。

  等到了俄乌冲突爆发后,这座大桥更是成了南线俄军重要的补给通道。几个月以来,源源不断的装备和物资通过大桥运送至克里米亚半岛,紧接着再送到各个作战单元中。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俄罗斯上上下下都将大桥视为“逆鳞”。

  局势陷入胶着后,梅德韦杰夫更是对乌克兰方面发出了信誓旦旦的警告:

  一旦克里米亚大桥被炸,真正的末日审判就会降临。

  可狠话刚说完没多久,有人就对大桥动手了。

  就在10月8日下午,横跨刻赤海峡两岸的克里米亚大桥发生了爆炸。剧烈的冲击不仅把桥面炸成了数截,还引爆了一列满载的油罐列车,让大桥中段陷入了熊熊烈火之中。

  整件事情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事后乌克兰方面的态度。

  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乌克兰安全局发言人对此讳莫如深;可一转眼,他们就跑到社交媒体上发了条兴高采烈的状态,还专门配上了一句舍甫琴科的诗:“天亮了,大桥美好地燃烧着”。

  相比之下,另一拨人的表态就更加直接。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直接通过媒体放话:

  “克里米亚大桥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俄罗斯的占领将被全部驱除”。

  考虑到俄罗斯部队近期的糟糕状况,这话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由于在补给、人员方面捉襟见肘,俄罗斯已经在东北方向先后丢掉了哈尔科夫、依久姆、红利曼等重要位置。更尴尬的是,这时候网上偏偏还流传出各种倒卖俄军冬装的小道消息。

  在硕果仅存的南线战场,赫尔松方面依靠克里米亚大桥的便利条件才堪堪撑住了脆弱的展现。现在大桥突然被炸塌一半,悲观的气氛直接带崩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房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乌克兰绝对是此次事件中的直接受益者。不过想要在俄罗斯的控制范围内炸掉一座跨海大桥,显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自从乌克兰方面威胁要用欧美支援的装备炸桥后,俄罗斯就提升了大桥的安保级别。为此,他们特地安排了包括水底蛙人海豚、天上飞机和岸边雷达在内的20道保护,看起来相当唬人。

  这倒不是说特种部队就渗透不进来,只是考虑到单兵携带的炸药当量,显然没法达到预期效果。

  更绝的是,克里米亚方面甚至在桥头安了套名为ST-6035的检查系统,专门对过往车辆进行细致的扫描。等到扫描之后,他们还会有专门的人负责对车辆内部进行抽检,几乎没有遗漏的地方。

  根据事后放出的监控录像来看,爆炸时处于中心位置的那辆卡车就被安检人员专门抽插过。从这个角度来看,之前媒体猜测的桥上汽车炸弹显然不是袭击的真正方式。

  假如地上跑的、海里游的都不行,那剩下的就是天上飞的了。

  有网友专门找来了爆炸时大桥上的一段监控录像。在修改饱和度、放慢视频速度一帧一帧比较后,他们发现爆炸的爆点似乎在桥面的侧上方。

  考虑到精准的起爆位置、爆炸后冲击波的方向以及桥面被掀翻的程度,有人最终推断——这应该是一枚有精确制导能力、且装药量在一吨以上的导弹。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又有谁能在这个时候,对这么重要的目标,实施这么精确的远程打击呢?

  现在有这个能力、又有这个动机的国家,大家都知道是谁。

  如今的俄乌冲突,说得好听一点是斯拉夫民族的内部倾轧;说得难听一点,只不过就是一场形式比较独特的代理人战争。

  既然代理人都亲自下场了,幕后老板出点力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比如在马里乌波尔被俄军占领后,他们就在那座地下堡垒中发现了不少能直接连接马斯克“星链”的通信设备。这不仅能帮被围乌军联络后方总部,更能进一步获取重要的战场情报。

  等到美国援助的海马斯火箭炮投入使用后,乌军的情报优势又被进一步放大。同样是机械化突击,俄罗斯坦克装甲车遍地遗弃,乌克兰反倒能一边高强度战术穿插、一边实现既定战役目标。

  再配上包括GPS、星链在内的数据支持,无人机和火箭弹就有了针对重要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四舍五入等于微缩版的巡航导弹,这才有了俄军高级军官开会被炸、莫斯科号被击沉的“硕大战果”。

  除了战术层面的支援外,战略意义上的“帮助”更是必不可少。

  早在开战初期,德法高层对俄态度暧昧、举棋不定,差点就化身二战前的张伯伦来;恰恰是美国率先牵头实施了对俄的一系列强硬制裁,并将全欧绑上了“政治正确”的战车。

  该给钱给钱,该给装备给装备,至于舆论战更是打的不亦乐乎。

  但没多久,欧洲发现,好像自己才是那个代价。

  能源价格玩命涨,毕竟以前40%都靠俄罗斯,现在俄罗斯的能源没了,夏天高温,欧洲直接热死几千人,物价高涨,普通家庭一个月电费一万多,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也消费不起啊,夏天刚过,冬天可咋办?

  过冬的天然气显然是不够的,即便从中国采购足够多的电褥子,那也得用得起电啊!

  指望美国吧,一船船的天然气倒是往过运,但那价格也是坚挺的厉害。

  眼看着凛冬将至,欧洲在通胀重压下有同俄罗斯“媾和”的迹象,这关键点上,那个事关能源供应、被称为欧洲冬季命门的北溪管道就恰到好处地被彻底损毁。

  你说这是意外吗?当然不是了。

  北溪管线的具体位置属于机密,不仅难找、而且很深,关键还处于北约的重重监视之下,一般的恐怖分子根本摸不到管道的边。

  其次,北溪管线由高强度的钢材建造,而且为了防止各种意外误伤在最外面有一层很厚的钢筋砼,相当于又披上了一层装甲。因此德国直接说了,事故原因是一场500公斤TNT当量的爆炸。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美军早先不仅曾在事故地点附近举行过军演、海底测绘和水下爆破演练,甚至还在管道泄漏后多次派侦察机飞越事故地点上方空域,至于理由,当然是执行日常任务。

  美国这么干,打击俄罗斯肯定是直接目的。

  这俩大国属于三观不合,冷战时期的对峙就不说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蹶不振,普京第一次见克林顿,甚至提出了加入北约的的话题,但克林顿顾左右而言他,等911之后,第一个给布什打电话的不是大英帝国,而是普京。

  有一阵普京和小布什好得跟拜把兄弟似的,但即便如此,俄罗斯想换个活法还是基本没戏,始终是美国的头号假想敌。

  二战后欧洲成了美国小弟,唯马首是瞻,但是最近这十来年,这个小弟越来越不听话,尤其是德国的前总理默克尔,时不时的就怼怼美国,为了自身利益,默克尔还和俄罗斯搞能源合作,北溪管道就是默克尔大力推动的结果。

  欧俄的能源联盟日益紧密,俄罗斯希望依靠能源重复斯拉夫人的荣光,这显然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北溪被炸,克里米亚大桥被炸,让欧俄能源脱钩的意图十分明显。

  把欧洲拉到自己身边,继续孤立打击俄罗斯,这么一来,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呢?

  还是美国。

  前段时间,欧洲的制造业被能源危机搞得十分难受,电价涨了好多倍,怎么开工?于是很多老板就想着换地方办厂。

  搬去中国吧,不现实,搬到印度吧,印度政府天天罚钱,就是个无底洞,搬到东南亚吧,容量不够,非洲、南美就更不用考虑了。

  恰好这时候,美国不失时机地公布了《通胀削减法案》和包括绿色能源和制造业补贴在内的各种优惠政策,其中的吸引力自不必说。

  同文同种+能源价格优势,换你是欧洲老板该怎么做?当然是乖乖就范了。

  就这几个月,仅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其中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阿尔迪和费森尤斯,这4家公司已经投资了近3亿美元。

  除此之外,荷兰的氨、氮产品制造商宣布将在美国得州扩建一家氨气工厂;卢森堡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钢铁集团表示有意扩建美国得州工厂。

  至于德国的大众、拜耳和巴斯夫这些老牌大巨头,更是在未来制定了增加北美投资的详细计划;对这个级别的跨国企业来说,更可控的预期和更稳定的供应链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东西。

  美国人除了觊觎老欧洲的优质制造业外,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自从美联储慑于通胀压力被迫开启加息周期,华尔街就更加迫切地需要全球资本进一步向美国回流,以支撑起居高不下的资产价格,支撑起空中楼阁的繁荣泡沫。

  现在美国有31万亿债务,每年光利息就有数千亿美元之多,远超美国的GDP,这么大的债务,光靠斯里兰卡、阿根廷这样的小国显然填不饱华尔街日益增长的胃口,就算再把日本、韩国这两个金融不设防的发达国家加在一起也不太够看。

  亚洲正在僵持、中东越来越不听话,满世界看来看去,也就只有足够富裕、足够发达、恰恰又被美国驻军的欧洲可以担起这个重担了。

  不把俄罗斯逼到绝路,普京就有和欧洲和谈的风险;一旦停战,欧洲就会从被砸烂的恐惧中恢复,到时候资本怎么出逃?

  一石俩鸟,美国这招已经玩得很溜了,至于欧洲小弟的苦难,他又怎么会顾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