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

  摘要

  核心结论:

  政策框架上篇复盘了十八大以来的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内容,并附上各类对经济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的主线定调会议介绍,包括党代会、中央全会、全国两会、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

  本篇将复盘历年两会(尤其是选举年)的政策和市场走势,并附上其他需要关注的会议,包括中央财经委会议、深改委会议、集体学习等。

  对于即将召开的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理解如下:

  1、选举年两会选举流程:今年3月将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因此拥有广泛的人事任免权力。党委选举次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将进行国家机关人员的选举工作,包括国家主席和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及成员、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国务院总理及成员、国务院直属机构人员等。

  2、政府工作报告更多是对前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细化:根据起草流程,政府工作报告由前一任总理宣读,在前一年年底已基本确认,并且经由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政治局会议审议。因此报告精神应与中央会议精神一致,最好的参考是前一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认为,在定调的问题上,政府工作报告大概率延续前期,不会有太大出入。

  3、两会需要关注哪些方面:①政府工作报告具体目标设置。虽然总体定调大概率不变,但上至财政货币空间、下至政策倾斜行业,仍可提炼出一些关键信息。②部长通道,可以大致了解各部委当前工作焦点或全年工作要求。③总书记行程,即两会期间总书记参与哪些地方代表团讨论等。

  如上所述,两会前瞻最主要的依据是前一年末的中央经济会议,具体可参考我们对去年末会议的解读:《干经济,但必须高质量——在无人问津时做好准备》(2022年12月18日)。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政策框架上篇复盘了十八大以来的二中全会和三中全会内容,并附上各类对经济和资本市场影响较大的主线定调会议介绍,包括党代会、中央全会、全国两会、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

  本篇将复盘历年两会(尤其是选举年)的政策和市场走势,并附上其他需要关注的会议,包括中央财经委会议、深改委会议、集体学习等。

  01

  选举年的全国两会如何跟踪解读

  政策框架上篇中我们提到,组织机构分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条线;党代会、中央全会属于党委系统,而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则是人大和政协系统,在编号上需与前者区分。去年召开的二十大,选出的是【二十届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今年3月要召开的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明年是十四届二次,以此类推。

  1.1. 选举流程:人大将分别进行国家机关、国务院、各部委人员的选举工作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因此拥有广泛的人事任免权力;政协的职能则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党委选举次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一大重点议程就是进行【国家机关】的选举。从两会持续时间来看,最近几年时长有一定压缩,但选举年开会时间一般会比前后年份要长。2013年、2018年选举年两会分别开了15天、18天。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具体看全国人大,参考2018年议程,当年共召开了八次全体会议。第五次会议开始分别进行各国家机关人员的选举工作。

  ①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式):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②第五次全体会议选举国家机关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监察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③第六次全体会议选举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

  ④第七次全体会议选举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及直属机构人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央行行长等。

  ⑤第八次全体会议(闭幕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讲话。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1.2.政府工作报告更多是对前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细化

  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但从经济工作的角度来说,更多是对前期定调的细化。一般而言,政府工作报告从起草到完成历时2-3个月,即在前一年年底就成立起草组,依据国务院总理的要求调研写作。值得注意的是:

  第一,报告是建立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和文件的基础上的,需要遵循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

  第二,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需要送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形成征求意见稿(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政治局会议,按照惯例,1月会专门召开一次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等机关机构的工作汇报)。

  第三,修改后的征求意见稿,再送往政治局会议讨论;最终修改后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这就说明,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的定调和总体要求,实际上应该在前一年年底已经基本确认;另一方面,报告的内容应该与中央会议精神一致。因此,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在经济领域的部署,最好的参考材料是前一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全领域的部署,在选举年份可以直接参考党代会报告(以及党代会前的省部级领导干部讲话,如2017年726讲话)。

  下表展示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比对,可以看到重点工作和主次都是能够吻合的。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整体而言,两会前后的政策有比较高的连续性,在选举年份,与党代会报告也有较高吻合度。以十九大为例,我们列举了几条十九大报告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政策方向,这些方向在2018年两会都得到了强调,但实际上从两会之前已经开始部署,并贯穿了全年。

  三大攻坚战:最早出自于十九大前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2017年726讲话);十九大报告进行强调;2018年7月新一届金稳委审议《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8月工信部工信部印发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入深化之年;2017年4月,京津冀及周边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环保督查;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2018年底前完善“僵尸企业”债务处置政策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区域主题:2017年/2019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8年11月进博会上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在两会结束后第一天会召开国常会,确认选举后领导分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随即进入具体的工作中。一般而言,3月底-4月初就会看到具体的政策文件出台。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1.3.两会应该看什么

  第一,政府工作报告具体目标设置。如前述,在定调和总体要求上,政府工作报告基本遵循前一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包括经济刺激力度、重点工作等),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比如2020年的疫情),我们认为,不会同前期有太大的出入。但是具体目标的设置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上至财政货币空间、下至政策倾斜行业,仍可提炼出一些关键信息。

  第二,部长通道——一段约百米长的地毯,全国人大专设的对各部委的采访区,可以大致提取各部委当前焦点或全年工作要求。比如16年银监会时任主席尚福林在通道上提及债转股(近20年之后重启);18年国税总局和国资委分别回应减税降费问题和热议的“国进民退”问题。

  第三,总书记行程——每年全国人大参会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和解放军共35个代表团,几位政治局常委会分别出席其中的讨论。按照惯例,除了必去的政协联组会和解放军团以外,每年还会下到其他4个地方代表团。

  02

  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依据: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考虑党委选举结果,我们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大体不会脱离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作为选举后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除了短期工作部署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是新领导班子经济思想的浓缩体现,因此对于中期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里附上我们对该次会议的解读:

  2.1.稳增长工作“质”重于“量”

  22年会议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经济数据不断走弱+防疫政策调整+前期地产等领域增量政策铺垫,市场期待在此次会议中看到更为积极的稳增长举措。另一方面,二十大刚刚召开,并选举了新一届常委和政治局,地方一把手也已落定。因此很大程度上,这次会议也是新领导班子经济思想的浓缩体现。

  两点特殊性叠加后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各项工作统筹中,短期稳增长的分量肯定在增加,“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被置于“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之前;对平台经济的态度缓和。但另一方面,发展的路径必须与传统模式严格作区分,不走回老路。不走老路的关键就在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这一概最早见于2017年7月——也就是十九大召开前的最后一次省部级主要干部专题研讨班,此后在十九大报告中得到确认。过去五年主要的定调会议上,基本都有相关的表述,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论述力度是历次可比会议之最:

  1)开篇定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后, 明确了“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通稿最后更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下一阶段稳增长目标是“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去年会议表述为“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3)供给侧改革的新内涵,是“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与此同时,对于积极稳增长的表述,多带有前提条件:

  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前提是“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2)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但结构上要向“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

  3)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做好保交楼等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但救市的范围是“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同时“房住不炒”的基调不变。

  4)防风险被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独立出来,其中包括“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也意味着不会通过传统加杠杆方式稳增长。

  至此,会议主旨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来:短期政策天平在向经济工作倾斜,23年大概率是稳增长加码的一年,但大方向上不会重复过去的模式(老基建+地产强刺激),对于增长质量将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可能令部分期待“大水漫灌”的投资者预期落空。

  而结合近期政策和会议,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落点或在于“内需”和“安全”。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章节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总结而言,一方面是内需(内循环动能),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要素赋能、供应链安全)。

  2.2.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内需,但短期缺乏抓手、改善不易

  这一轮关于内需的表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2020年“双循环”概念的提出。2020年5月政治局召开常务委员会(级别比政治局会议更高),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两个多月又分别在政协联组会、企业家座谈会、政治局会议中多次确认。

  二十大报告中有一个关键变化在于,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过去几年的主要会议都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二十大开始把“扩大内需”置于供给侧之前,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这一说法。此外,供给侧改革的使命转变为“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去年底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内需的应有之意至少有三点:一是消费,二是有效投资,三是产业链升级(高质量供给)。

  消费方面,包括:1)传统消费: 基本消费品质升级 +中高端消费。2)服务消费:此次对养老产业的描述可作重点关注。3)新型消费,明确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等形式。4)绿色消费等。

  投资方面会议表述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而从发改委答记者问的内容来看,此处“投资”更多是指向“有效投资”(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了此次扩大内需战略以外,在去年4月财经委会议上也有详细论述。从兼具稳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新基建领域(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是确定性最高的方向。

  扩大内需/双循环是在国内经济受疫情重挫,同时海外供应链失序、中美贸易摩擦反复的背景下诞生的,是面对变化加剧的内外部环境而作出的长期战略选择。但短期来看,由于内生周期所处的位置,想要立竿见影、赋能短期稳增长并不容易。

  2.3.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安全,高景气赛道具备弹性

  “安全”一词在20大报告中出现了91次,为历次大会之最。复盘A股近20年产业轮动的过程,可以看到,产业轮动往往跟随于产业周期,而产业景气则直接取决于政策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二十大报告浓墨重彩的【国家安全】主线很有希望成为未来几年的赛道投资主线。

  站在当前,在宏观环境偏弱的情况下,国家安全主题下对应内需、自身景气周期向上的细分方向确定性更高、弹性更大。

  结合20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国内产业结构,国家安全的对应方向可能包括:

  1)基于全球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内供应链&;产能情况——对应国防安全(上游原材料国产替代、中游环节扩产)。

  2)基于中美贸易摩擦不可逆的趋势下的核心技术攻关——对应半导体等领域国产替代。

  3)基于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对应信创等方向。

  4)基于基本生命线问题——对应粮食安全(国内保供、种业安全)和能源安全(旧能源保供、新能源放量)。

  5)前沿技术研发和推广——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

  03

  附录:主线以外,还有哪些

  需要跟踪的高层会议

  上篇大致介绍了中字头、国字头的具有经济定调作用的主线会议;本篇梳理主线以外,但也常出重点的各类会议。

  3.1. “国务院常务会议” VS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7名政治局常务召开)级别高,但公开报道的信息有限。除了例行的在1月初听取工作汇报以外,其他不少为突发事件(比如东航事件,水灾等),很多时候对于投资的具体影响有限。但2020年以来比较特殊,一方面,常务委员会召开和公开报道的频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会议对于疫情防控方向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第一个关键点:2020年3月。3月4日会议开始部署稳经济工作,标志着第一轮疫后修复开启。

  第二个关键点:2022年3月。3月17日和5月5日连续两次会议确认当时的防疫政策总方针不变。

  第三个关键点:2022年11月。11月10日会议部署优化防疫工作二十条措施。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2、国务院-常务委员会

  如前所述,宪法对国务院的定义叫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因此不难理解,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为名号颁布的政策都更偏向执行层面。且国常会召开频率很高,一般情况下1-2周一次,对于我们把握政策细节和力度很有帮助。

  以过去半年国常会主题为例,7-8月“扩有效需求、扩消费”词频最高,对应上海疫情后的复苏措施;9-10月份关键词是“制造业”,部署了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四季度之后“稳物价”的分量明显提高,对应发改委约谈猪价、铁矿石价格等。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3.2. 中央财经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金融稳定委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历史悠久,一直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2018年3月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改成中国共产党财经委员会,是中共中央直属议事协调机构。中央财经委召开频率不高,但常常也是大课题的出处,比如改制前,16年5月讨论供给侧改革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7年2月讨论 “僵尸企业”、防控金融风险、房地产长效机制、振兴制造业四个核心命题;18年改制后的首次会议明确了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信号,并重申三大攻坚战;21年8月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2022年4月底十一次会议部署大基建相关措施。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深改组全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13年底才成立,专司改革顶层设计工作,十九届三中全会后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是中共中央直属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深改委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审议改革相关的文件,主题覆盖政治、经济、法治、反复等多个维度。

  中央财经委与深改委职能区别:中财组(委)侧重于经济形式调研分析、宏观政策研究还有大会前的材料收集与统筹(例:五年规划、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领导和决策部门。深改组(委)侧重于各方面的体制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统筹协调重大改革问题和改革措施的落实。

  金融工作会议宣布设立之后,金融稳定委于17年11月正式成立,并于18年7月组件新一届委员会。金稳委会议召开频率不低,但21年8月之后公开报道较少。最近一次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的是在2022年3月,当时市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和下跌。3月16日,金稳委对当时市场的热点话题(和一些误解)一一作出会议,稳定市场信心:比如针对经济硬着陆担忧,重申货币政策主动应对,地产领域有力有效化解风险;针对金融脱钩问题,明确将继续支持企业境外上市;针对防垄断,提出红灯绿灯都要设置;针对香港市场系统性风险,提出两地加强监管机构沟通协作。金稳委发声后,市场企稳,并开启了后续半个月的反弹。

  3.3.政治局会议集体学习、研讨班

  政治局会议之后召开的集体学习,常常也是市场主题的出处,并且是前瞻性的而非滞后性的(早于具体的政策文件)。我们梳理了十九届以来政治局会议集体学习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很多都成为了主题投资的起点或催化剂。

  【天风策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跟踪(下)——两会前瞻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是2000年中央发布《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确定下来的环节,每年中央党校都会组织这样一次高层次的专题研究班,针对各省区市、各部委、重要机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按照惯例,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都在年初举行,分别针对前一年底召开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进行学习;另外在选举当年的年中,还会额外有一次,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为即将召开的党代会做准备。

  总书记在研讨班上的讲话常常也会对后面的政策和会议起到前瞻作用。比如17年7月底的讲话,即著名的726讲话。当次会议可以认为是十九大召开前最关键的一次精神传达,其中提到的新发展阶段、三大攻坚战、理论建设等等,后来都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并被贯彻实施。

  风险提<?XML:NAMESPACE PREFIX = "W" />政策不达预期,稳增长效果不达预期、地缘政治及中美关系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