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之争未必都是绝佳投资机会 股权之争未必都是绝佳投资机会吗
投资股权之争的个股需慎之又慎,因为风险系数较大,中小投资者除了要看被举牌公司的资质,也要看举牌公司的实力,同时还要看市场流通股的情况。如果这些情况比较乐观,短期内可能会有“惊喜”。但无论如何,个股最终的走势还是取决于其基本面。
近段时间,A股市场不断上演股权争夺战,赚足了市场的眼球。近有金科股份控股权的争夺,主角不再是孙宏斌,而是换成了金科股份实控人黄红云与前妻陶虹遐。后有中炬高新实控权之争,加之其外有合同纠纷,让业绩转亏的中炬高新风云再起,何时否极泰来尚待观察。此外,还有净利30亿元的鲁股新潮能源,因控制权争夺正酣,而使机构资金不敢轻易介入,急盼公司股东尽早结束“内斗”。笔者观察到,一般而言,那些具有业绩优良且持续稳定增长、股权分散、股价较低等特征的股票,很容易成为股权争夺战的“猎物”。
此前,始于2015年的“万宝大战”,也是在A股价格相对偏低的时候爆发的。2015年7月,万科的股价在每股15元上下震荡,前海人寿也在此期间两次举牌万科;当年11月中下旬,万科的股价主要在15元下方震荡,前海人寿再次举牌;12月上旬,万科股价开始拉涨,前海人寿在此期间又一次举牌,虽然这一次举牌的股价成本增多了一些,但回过头来看,宝能系还是相当于捡了个“便宜”。
现在来看,多方资本对万科股权的争夺,实际上看中的还是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如果从资本尤其是财务投资的角度来说,若万科未来运作得更好,一方面能够使争夺方获得可观的分红收益,另一方面则可以拉高公司的股价,后期可以通过逐步减持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只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资金或机构都会去争夺相关公司的控股权,前提条件是这家公司的未来前景必须足够诱人,否则资金或机构好不容易控制了某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果若该公司经营、发展都出现不利,而后又由于每年亏损无人接盘,最终出现终止上市的情况,其实就等于前期的所有投入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当然并非所有的资金或机构均会以公司未来的发展为重,他们更看重的是上市公司拥有的资源。例如A股史上中国宝安就有过一系列举牌行为,其2008年举牌了深鸿基(现股票名为“东旭蓝天”),外界认为其主要目的是看中了深鸿基的地产资源,以便其战略布局,否则也不会在2015年之时就将持有的股份协议转让给东旭集团。当然,这也相当于是一种财务投资。
对于看好自身发展的上市公司,其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往往会采取防御措施,否则主导的江山就会被易主。采用的措施往往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各式各样方式增持公司股份,让对方无法超越。例如A股史上长园集团的高管们为保持公司经营稳定,通过一致行动协议迅速“结盟”,从股权关系上与第一大股东形成直接对垒,曾经在 A 股引起巨大波澜。另一种则是稀释对方持有的股份,让对方失去主动控股权。
和竞争对手相互股权争斗的结果,往往是市场上的公司流通股变得越来越少,如果这个时候市场上再出现个第三方竞争对手,市场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充满变数。由于各方都希望能够令自己手中的股权增多或是达到控股权地位,以便让自己在上市公司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或是直接入主董事会,便会在一定限度内不计成本地从二级市场上购买大量股票,受供需因素影响,公司股价自然便会“节节走高”。与此同时,广大中小投资者也会在这段特殊的时间内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当股权之争告一段落后,资本市场又以公司自身基本面为基础进行估值时,该公司股价便会告别当初的虚假繁荣,而回到此前的合理空间范围。此时,若有新的股权之争风云再起,公司股价便又会大概率走向高位。
对中小投资者而言,投资股权之争的相关个股需慎之又慎,因为这是一种明显的投机行为。因为风险系数较大,中小投资者除了要看被举牌公司的资质,也要看举牌公司的实力,同时还要看市场流通股的情况。如果这些情况都比较乐观,短期内可能会有“惊喜”。但无论如何,个股最终的走势还是取决于其基本面和市场大势,外界是否认可举牌同样是因素之一,毕竟被举牌后公司股价下跌的案例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