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字头”估值重构须三方配合 估值机构
■ 韩忠益
A股市场曾流行一句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中国石油几乎就是股价长期低迷的代名词。
但本周最引人关注的板块,却是以中国石油为首的“中字头”(央企)股票。不过,虽然走势略强于大盘,但总体上还是差点意思,周五沪深两市大挫,“中字头”股票也没能起到中流砥柱作用。为什么没有预料中的如火如荼呢?笔者认为,“中字头”想走出估值重构的独立行情尚须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
先说“天时”。自今年以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多次提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蔡建春调研的数据显示,与5年前相比,国有上市公司利润增长70%,但市值仅增长10%。市净率为0.86倍,下降30%,明显低于全市场1.6倍的平均数。整体估值水平没有很好反映近年来央企总体经营稳健、资产质量较好、发展较快等特点,不仅制约了央企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空间,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自身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负责证券市场的当家人都觉得央企估值存在偏低现象,显然不仅仅只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提醒,对“中字头”股票显然构成真正利好,可谓“天时”正当时。
再说“地利”。央企的估值现在到底处于什么水平?从已发布的2022年业绩预告或快报看,近九成个股盈利,中船防务、中海油服、中远海能、中铝国际业绩预计同比增长均超100%。30 余股最新滚动市盈率不足 30倍,中国能建13倍,中国平安、中国神华、中国铁建等15股市盈率不足10倍,中远海控仅1.4倍。也许是受到管理层的提醒,3月以来,超半数“中字头”个股获北上资金加仓。
而更为重要的参考维度是,未来对国企考核的方式可能会有所改变,除了看你能不能赚钱,每年市值增加多少可能也会成重要考核指标。当然,大背景就是要探索国资股份按一定比例退出。因为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已经到头,下一步要探索股权财政的空间,这是一种顶层设计的重大战略。A股中,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不仅仅只是“中字头”)大约占比近半,差不多有40万亿元左右的规模。如果估值翻倍,就是80万亿元。一旦实施股份“分红+减持”,基本能弥补很多地方财政支出。
目前“中字头”股价便宜,又有探索国资为财政作贡献的潜力,显然投资者对新估值体系的期待是真心实意的,此谓地利。
最后说“人和”。既然大家都对“中字头”股票估值重构行情有一份出自内心的期待,为什么本周还走得一步三回头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先知先觉者早就闻风而动了。今年以来,有些国资概念股涨幅大大跑赢了指数,整个板块平均涨幅达到15%左右,跑赢沪指8个百分点。有超过15股累计涨幅超过20%,中科曙光和中国卫星累计涨超49.05%和40.14%。本周“中字头”话题发酵,反而让那些涨势较好的股票有了逢高派发的冲动。
其次,不是所有“中字头”股票都有连续上涨的价值。既然是价值重估,简单套用传统估值模型确实难以反映我国市场体制和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所以,新估值体系中需摒弃单一的利润价值取向。结合ESG要素、政策导向、股东回报等更多因素综合定价,这就需要央企依托资本市场更为高效地实施专业化、产业化整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让投资者有一个重新认识过程。
再次,A股投资者思维模式尚未对“中字头”股票形成真正的统一认识。很多人面对“中字头”股票的上涨,显得束手无策。因为“中字头”中市值超千亿元的有22只,长期以来由于这些股票股性呆滞,大多时间是少有散户问津的,所以才有不少人感觉本周股指没有下跌多少,但手里股票倒是跌了5%或10%。更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两桶油”一拉,一定是主力用它们掩护指数下跌趁机出货,所以周二“两桶油”走强,其它板块的短线资金便纷纷出逃。
其实,“中字头”股票不被看好当然有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但现在既然管理层不断吹风,我们就应该重视起来。不少央国企的改革未来会以现有上市公司为核心进行资产整合,吸收合并、剥离注入,多措并举,以便实现集团核心资产的整体上市。而在中国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中字头”公司的业绩一定会进一步趋好。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既然想要估值重构,那么,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就该主动拥抱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寻求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如今最热门的题材赋能,要“练好内功+强化公众服务意识”,双管齐下必定会被市场资金青睐。投资者既然看重国资背景的企业价值和未来,上市公司就有协同共进的必要,这也算是“中国估值体系”的一大特色吧。理解了这点,就理解了A股市场的一些逻辑规律,也算是真正完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后一幅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