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熔断机制为何一“触”即发
熔断机制碰撞交易制度
熔断制度肇始于美国。美股1987年10月19日遭遇“黑色星期一”之后,美国证券委员会研究后推出《布雷德利报告》。报告提出,急速变动的价格无法给投资者提供关于股票需求的真实信息,从而使得市场失去效率。同时,伴随者市场恐慌出现的谣言也阻碍了真实信息的有序传导。市场中止将给投资者足够的时间获取真实的信息,从而使得市场重回有序的状态。该报告也成为熔断制度的理论基础。
而从昨日A股运行情况来看,消息面并不存在直接导致市场大幅下跌的重大利空或传言,首次熔断的15分钟“冷静期”后,市场恐慌情绪反而出现加剧爆发的情形。
从成交分布上看,各大指数均出现了第二次熔断前成交异常集中的现象。两市昨日交易时间约138分钟,在第二次熔断前最后3分钟,即全天交易时间的2%内,沪深300指数成交118亿元,占全天成交额的8%,上证50指数成交36亿元,占全天成交额的9.5%,中证500指数成交84亿元,占全天成交额的7.2%。
从盘面上看,昨日市场前期下跌主要由中小市值个股引导。中证500指数在市场首次熔断前跌幅已达6.39%,创业板指跌幅则达7.1%,而上证50指数熔断前跌幅则为4.35%。工商银行在市场首次熔断前跌幅为1.75%。
市场13时27分恢复交易之后,由于中小市值个股已出现流动性丧失现象。急于寻找流动性的投资者无股可卖,抛售压力向大市值蓝筹股转移,加速了指数下跌。上证50指数跌幅在恢复交易的数分钟内由4.35%扩大至6.2%。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工商银行等之前跌幅较窄的大盘股纷纷出现快速跳水现象。
“在有涨跌幅限制的市场中存在磁吸效应,而熔断机制缩小了磁吸的距离,放大了磁吸的引力。”有私募人士表示,当市场弹性收敛,熔断机制相当于把出口人为缩小,造成压强加大,价格很难充分反映交易真实性,预期成为惯性的概率便上升。
所谓磁吸效应,描述的是当股价接近某一交易日的涨跌幅限制价格时,涨跌幅限制会像一块磁铁将股价加速吸向限制价格的一种现象。其原因是投资者惧怕暂停交易导致的流动性缺失而改变交易行为,导致的市场自我实现。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纵观海外实施熔断机制的市场,其股票均可日内回转交易,因此股指触发熔断后,在冷静期内市场投资者经过信息传递与交换后,在市场恢复交易后理论上可以通过积极交易行为,如补仓或止盈离场等,尽可能减轻投资损失,这些交易行为本身亦创造了新的流动性;而在T+1制度下,投资者,尤其对于买入股票者日内买卖则须T+1交收后才能从事交易,在市场出现极端波动的情况下,投资者无法通过积极交易策略化解风险,市场流动性就会出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