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中信证券:如何估计中国未来潜在增速?

  文丨程强

  当前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有逐级下台阶的悲观预期,但这只是依赖过去经济运行趋势形成的一种“适应性预期”。从政策面上看,历史上党中央设置的经济增速目标基本均得以很好地完成,因此本次设置的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有较大的概率实现。从必要性上看,在当前国际形势多变的新格局下,我国想在国际竞争中突围,需要经济保持较高增速水平。从可行性上看,无论是供给侧基于生产要素的测算还是需求侧对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国际比较,均表明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空间。因此,不宜过分悲观地看待未来中国的中长期经济增速,当下政策的当务之急应当是扭转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

  ▍从政策性的角度来看,党中央在制定计划时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目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除“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外,历史上党中央制定的经济发展目标都得以顺利完成、甚至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未能如期完成主要与疫情的突发冲击有关,若剔除疫情因素,这一计划是完全可以如期完成的。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谈到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结合历史经验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是具有高度可行性的。要实现上述目标,2023-2035年实际GDP的年均增速须达到4.59%。

  ▍从必要性的角度来看,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来自于无法与美国匹敌的经济体量。我国工业产业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实现到如今在国际上拥有显著竞争优势的跨越,也离不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扩张的支撑。近年来全球经济和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实力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预计“强势产业”和“短板产业”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点。

  ▍从供给侧可行性的角度来看,全要素生产率A和资本要素K是保持未来经济增长的两个最关键的要素。

  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通过分解四大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考察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并测算未来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水平。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

  1)假设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每年提升0.06个百分点,2023-2035年年均潜在经济增速可达到4.59%,即可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较之于2020年翻番”的目标。

  2)假设我国固定资本形成额增速提升至8%,即较之于2017-2019年的均值提升2.54个百分点,2023-2035年年均潜在经济增速可达到4.59%,亦可实现上述经济目标。

  ▍从需求侧可行性的角度来看,我国投资与消费有望维持较高增速水平。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消费支出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计未来在我国内需逐渐扩张的带动下,投资与消费有望维持较高增速。综合前述各角度,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不宜基于“适应性预期”过分悲观看待中国未来的中长期经济增速。当下,我们要牢牢抓住经济活动加快恢复的窗口期,政策的当务之急应当是扭转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

  ▍风险因素:

  疫情变种传播影响力超预期;市场主体的悲观预期持续时间超预期;我国科技发展进度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