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对“中特估”需要研究其内在的本质 对中特的意见和建议

  所谓的“中特估”,也就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这个概念是去年年底时提出来的,虽然在当时市场反映不能算特别强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市场上也形成了“中特估”概念,以及在这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中特估”主题投资策略,一些券商研究所也推出了不少相关的报告。如今,人们普遍把“中特估”作为今年最重要的投资主线之一。

  不过,虽然市场上“中特估”题材日渐升温,但对这个概念还是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举例来说,“中特估”应该如何定义呢?如果顾名思义,是指中国特色估值体系,那么在理论上所有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是“中特估”的涵盖范围。而现在通常是将其用来专指大盘蓝筹股,这究竟是对“中特估”概念的精准定位,还是在理解上过于狭隘了呢?当然,在实践中,人们把那些在行业中具有主要地位,在资本市场上也存在明显估值缺陷的国有资产控股的大型上市公司作为当前在研究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时的重点,这应该是合理的。但也因为这样,对于当今在媒体上使用甚多的“中特估”概念,还是要有所甄别。毕竟,只有搞清楚了概念,后续的工作才能有序而扎实地开展。

  现在的一个客观事实是,不管是在A股还是H股市场上,都有一批规模大、业绩好、发展前景明朗的公司,估值明显偏低。这些公司主要分布在银行、证券以及煤炭等行业上,并且普遍处于破净状态,股息率则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利率。而这种局面的存在,一方面对公司的发展极为不利,因为在股价破净的情况下,公司很难实现再融资,这就影响了后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市场上价格体系的混乱,价值投资的效果难以得到全方位的体现。无疑,这种状况是应该加以改变的,人们在研究“中特估”时把这个视为抓手,也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在于,这一态势并非现在才出现,而是存在了很多年。并且不仅是境内市场是这样,资源全球配置的境外市场也是这样。显然,这里一定是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以为只要号召一下大家来买便宜股票,“中特估”就能够实现价值回归,那未免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前不久也的确有银行股拉了涨停,引来一片喝彩声,但结果是涨停次日就是急跌。因此,把“中特估”作为一个炒作题材,简单地以市盈率划线,试图以此来实现相关股票价格的上涨,在当前的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有个别公司股价得以突然上涨,也只能更多地认为只是一种新的投机而已。

  对于“中特估”而言,股价只是其外在表现,人们需要研究的是其内在的本质。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经济体量;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以及行政管理手段;统一的步调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还有对经济、金融风险的高度敏感与强力的控制等特点,都可以成为人们研究“中特估”的重要视角。从这个层面出发,怎样科学地判断相关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可持续经营能力以及在特定周期中的高速发展能力等,都可以成为研究“中特估”的基础。显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全方位的研究,但也只有把这些因素都梳理清楚了,人们才能对“中特估”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掌握其合理估值的中枢,从而有效地推动价格向价值回归。

  应该说,现在对“中特估”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而客观上也已经存在不少误读乃至脱离事实的臆测,如果把“中特估”简单化为提升股价,则更是对这一概念的矮化,这是需要加以提防的。而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了解“中特估”当然是必要的,但这不等于可以无脑买入,尤其是其中有些股票已经有过上涨后,更需要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