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留守儿童祠堂边自缢身亡 留有遗书
留守母亲:“留下”并不比“出去”容易
“过去我们解决儿童问题,强调家校沟通、加强对留守家长的培训等,但对很多实际承担监护责任的老人来说,这些能提升的都有限。”从事妇女儿童工作11年的太湖县妇联主席陈林认为,只有亲生父母与孩子关系最亲近,才是最合适的监护人。
吴萍在去年成为了一名“留守妇女”,因为小儿子要上一年级,大女儿也快升初三,她决定放下在外地的工作,回到太湖县照顾两个孩子和老人。
“我女儿这一年来跟我亲近了很多,有什么事都愿意喊妈妈、妈妈。”吴萍说,“我女儿以前总觉得我把弟弟带在身边,把她扔在家里,都不怎么跟我讲话。现在好了,她经常跟我聊天。女儿跟我说‘妈妈我知道你一个人要照顾六口人很辛苦,以前家里的条件不好你才要去打工的’。”女儿的话,让吴萍流了泪,也坚定了她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决心。
与吴萍类似的“留守妇女”很多。她们发现,回来之后,孩子的学习成绩、性格表现、心理状况、与家人同学的关系都有改善。但同时,她们也感到经济负担都压在丈夫一个人身上,家庭经济水平确实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一下子失去了工作,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妇女,并不知道怎么打发除带孩子之外的漫长时间,有些就沉湎于打麻将、串门子。
太湖县妇联组织了陪读家长培训班,教陪读母亲学习家政服务和手工编织等工作。妇联与当地企业合作,给吴萍这样的学员在毕业后安排能自由支配时间的相关工作,一边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一边陪伴孩子。“要是能在老家工作赚钱,当然就不往外跑了。”吴萍说。
陈林介绍,举办陪读家长培训班,是让陪读母亲能够有工作、有收入、有追求,给孩子更好的榜样。另一方面,把当地的企业资源与劳动力更好地结合,又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留住青壮年劳动力。
同时,陈林也承认,尽管母亲一方的回归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焦虑,但父亲角色缺失带来的孩子性格的不完整、因夫妻两地分居而导致离婚率上升等后续问题仍难以解决。
“因为经济条件所限,农村父母越来越多地被迫远离家庭,家庭责任感变得越来越淡薄。因此,如何留下孩子的父母,如何让留下的父母不再离开,给孩子完整的家,变成了更紧要的事情。”成巧云副教授说。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