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77年的爱 河北一家庭三代接力照顾聋哑男
抗战烽火中,姥姥姥爷捡回奄奄一息的聋哑男孩
1939年深秋,天气已渐寒冷。李泽民的外祖父刘战歧在地里干活,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穿着又脏又破的衣服,身上裹着一床破褥子,旁边还有一个乞讨的布袋和一根棍子。男孩冻得直发抖,奄奄一息的样子。刘战歧上前询问,男孩只“呜呜哇哇”却不作答。“这孩子是个哑巴。”图文无关
刘战歧将男孩接回了家,让男孩在热炕头暖和着,还让妻子做了热腾腾的饭食。“那个年代正是抗战时期,少吃少喝的,这顿饭算是救了俺舅一命。”李泽民曾听母亲这样描述外公救助聋哑男的经过。
在刘战歧家里睡了一宿,第二天,这个男孩起床又去讨饭了。从那以后,男孩都是白天出去讨饭,晚上回来,有时出去两三天、三五天,最后还是回到这里,他好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好心的刘战歧一家人也都非常疼惜这个哑巴男孩,只要有自家人吃的,绝对不让他饿着。
时间长了,村民们向刘战歧提议:“你家四个女儿,没有儿子,你就认这个哑巴当儿吧!”刘战歧和妻子商量,这孩子挺可怜,咱能养就养吧;如果有人来找,咱就让人家领走。就这样,刘战歧夫妇收留了这个哑巴男孩。因为不知道男孩的名字,村里人就按照刘姓叫他“刘哑巴”。
刘哑巴不会说话,也听不见,还不识字,一家人和他交流都是用手比划。他的左手残疾,伸不直,干不了重活,但刘战歧干什么,他都帮着干,家里有什么活,他也总是抢着做。大家都明白,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向这家好心人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