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粮食收储调查:“卖粮难”究竟谁之过?
米厂快死光了
农民对政府托市强烈呼唤,下游的大米加工厂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信阳市平桥区五里精制大米厂,做了快20年大米加工的陈品章家徒四壁。他已赔了100多万元,今年没有再收稻子。陈品章说,政府托市收购以后,粮食便宜了没法收,大米又没人要,“米厂已经基本被搞死了”。在另一个收购点,记者又碰见陈品章的兄弟、种粮大户陈品玉。他说陈品章还欠着他50多万元,要不回来。
姚老板夫妇1993年开始做粮食贸易,年景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发200个车皮,现在一年只能发三四十个车皮。在他的印象中,真正市场开始不好是 2013年,政府收购太多了。两年下来,不算新增投资,就亏了200万元。2013年,他们投了70多万元进设备,想把米质弄得好一点,结果事与愿违。姚老板告诉财新记者,现在南方市场已经快失掉了,主要是没有粮源。每年5月到9月,南方市场很好,但市场上没有稻。而临储稻谷价格贵、质量差,许多粮库在收储时优质稻、杂交稻不分,长短不分、种类不分,有的还掺陈化粮。粮食加工是一个微利行业,面向市场,直面老百姓,不得不精益求精。这些粮食没法要,没法流通,在库里成了“死粮”。
“如果状态继续,2016年再支撑一年,2017年完蛋。”同样搞了十来年粮食贸易的罗山县某民营米厂老板说。“稻强米弱”,米市价格起不来,除了托市因素,进口冲击亦不可忽视。泰国、越南等地进口米到口岸不过一元多,很快占据了低端工厂米市场。“打电话给别人,别人不要,嫌价格高,压价很厉害。”罗山县东铺粮食有限公司的易明宁说。
信阳山信米业是河南最大的大米企业,生存也很艰难。“2014年保本、2015年市场更差。现在人员减了30%,开工率有30%就不错了。”信阳山信米业总经理夏传军说,在广东原来一年能销售两亿元,现在只有几千万元,部分市场转到武汉、河南等内地,而小米厂基本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