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影响远不止口袋里的现金
如今,银行存款利率为1.75%,低于8月CPI增长率2%。通货膨胀跑赢具有基准意义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存钱等于亏钱——似乎言之凿凿。这一情况,令身处股市大跌阴霾尚未散尽、房地产市场不温不火、通胀与通缩随时切换的各方面,有些应接不暇。看起来,居民财富增值困境,陡然转换成保值压力。其实,如果把视野拓宽一些,眼光放得远一点,就会发现,所谓“负利率”影响,远不止口袋里的现金。一些与资产、政府收支、日常消费相关的领域,极有可能因此出现与过往不一样的状况。
背景:为什么要降息
降息背景一:中国乃至全球的资本回报率进入下行通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投资者纷纷开始怀疑美元资产的保值增值优势。没有人接盘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导致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为了维系借贷契约,美联储从危机伊始到2014年10月为止,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超发货币,稳定经济运行。至此,美元贬值通道被打开。资本带领下的商品和服务生产,开始疏散到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很多国家因此受益,经济亦快速成长。以2014年为例,世界范围内经济增幅排名前50的国家中,没有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
未来数年,上述红利却可能消失。原因在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一直无法化解、新兴经济体转型升级不够迅速、一些与经济相关的地缘政治、军事因素挥之不去,非美元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正逐渐走低。加之美国经济重新回到了过去200年间GDP年均增长2%左右的正常区间,以及美联储多次呼喊但并未实质落实的加息预期,资本正回流美国。避险并获取常态增值,而非追逐超额利润,成为资本所有人近一时间段的基本策略。为此,各国纷纷下调给银行存贷款利率,降低企业借贷成本。
降息背景二:中国经济亟待降低运行成本,鼓励就业、投资和消费。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一场由总量扩张到提质增效的转型过程,被称之为经济新常态。与传统意义上的宏观调控不同,此次转变有赖于创新型企业的诞生,更需倚靠传统行业走向高端生产及制造,注入新投资成为下一步。本轮调控,政府部门没有直接“动手”,而是运用市场手段,尽量维持政策中性,避免资本和劳动等要素资源错配,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索。仔细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有新举措。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调控为主导的数量化工具,同时实施增加民生财政支出和降低特定行业税费为基本内容的间接引导。稳定就业、促进投资和刺激消费,此三项目标取代了简单拉动经济增长数值的做法。指向释放流动性、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的降息动作,正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