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的今天,萧红在这里死去......
《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萧红传》
萧军给萧红心底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萧红给萧军留下了《生死场》的版税,留下了“英雄救美”的佳话。恰恰是萧红身边这文学成就较低的一位,因着萧红后世的成就,获得了最大的名声。
在未遇上萧红以前,才华平平的骆宾基写出的是粗糙的《边陲线上》、《人与土地》。然而萧红在生命最后时刻灵魂倾吐的言语,打开了他的文学理解。他因照顾萧红而遗失了书稿,萧红在临终前将《呼兰河传》的版税赠予他。因着萧红在病榻上的遗述,骆宾基写出《萧红小传》,以及与他之前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的佳作──《红玻璃的故事》。20世纪40年代后,使读者惊奇的是,骆宾基接连写出诸如《北望园的春天》、《幼年》等耐人寻味的小说。小说中似处处可见《呼兰河传》的影子。偶因与萧红在香港四十四天的相处,对作家骆宾基,却无疑是一次精神的灌顶与质变。
一位因萧红而得其文坛之名,一位因萧红而得其文学之功。端木蕻良呢?
失去了萧红的端木蕻良,浸在深深的忧郁和孤独之中。他长久地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为自己的幼稚与任性而忏悔,他嘲讽着自己,否定着自己。萧红离世的半年后,他借着小说《早春》而这样地对自己咒骂着:
我是这样的凄惨呀,我统统都失去了,我失去了……再也不能回来的一切……我是多么糊涂……我是多么混蛋……我的心总以为世界是不动的,金枝姐就像放在一个秘密的银匣子里似的,什么时候去打开就可以打开的,等我看完了红红绿绿的玻璃匣子,再去打开那银匣子也不迟……但是太迟了,什么都嫌太迟了……我的心充满了忧郁,充满了悸痛,充满了悲哀……为什么我那样有关系的事,我处理得这样草率……为什么我这样痛苦?为什么我这样凄凉……
一连十八个“为什么”,端木为自己当初的轻率和懵懂倾诉着无尽的哀伤。小说中兰柱(端木小名)为之而忏悔的金枝姐,与《生死场》中的女主人公,正有着相同的名字。
他想起贾宝玉因晴雯而写的《芙蓉女儿诔》,于是将萧红的生平故事写成词谱,交给梨花大鼓艺人董莲枝传唱。词谱于今散失,然而当时的一位诗人,为后人留下了传唱的情景:
芦中亡士正艰危,风雨潇湘死别哀。
一代红颜怜下葬,皓躯成骨骨成灰。
成骨成灰恩情重,山阳邻笛恒伊弄。
浅水湾头堕泪碑,七星岩畔相思梦。
梨园弟子董娇娆,宛转歌喉唱六朝。
谱就新声传恨事,有人珠泪湿红潮。
——柳亚子《端木蕻良谱萧红事为梨花大鼓鼓词以授歌女董莲枝索题赋此》
端木想起了少年时在心中印下烙痕的《复活》,他仿佛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他想起了1941年夏天,萧红住进医院的三个月前,浑浑噩噩的他在书桌前一气呵成写下了那篇颇为自得的文章──《论忏悔贵族》。他想起了文中那仿佛谶语般的命运:
在林妹妹活着的时候,他并没有发觉到林妹妹处境的可怕。林妹妹是孤立无援的……她要揭示她的心底的真正的声音,所以,她就孤僻、高傲……用种种的姿态表达自己的痛苦……在林黛玉清楚明白地看清了这些个现实的时候,贾宝玉不但不来积极地援助她,而且他还糊里糊涂地自安于现状,态度模棱、意志薄弱……在林妹妹死了之后……越想越觉得自己当时的糊涂……
因着萧红的死,端木才真正呼吸领会了“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总以为来日方长,便负性使气,如今斯人已逝,回首往事,才感受到萧红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与孤独,而自己却浑然不知。仿佛《红楼梦》佚失的结局中,宝玉因黛玉之死的深深自责,无论世人如何非毁,端木在无言中一概承受,他用尽一生的忏悔,来完成这悲悼前缘的“半部《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