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国内粮价乱象:农民种粮卖不掉进口粮食一大把

  粮食库存告警,秋粮收储“压力山大”

  必要的库存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但如今库存粮食销售不畅,各地库存普遍爆满,新粮下来往哪里放,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记者从黑龙江省粮食部门获悉,2014~2015年粮食收购年度,该省粮食收购量和政策性粮食收购量再创历史新高,库存大幅增加,全省库存爆满,安全储粮形势严峻。

  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齐齐哈尔直属库,14万吨的仓容已经没有一点空余。为了多装粮食,库内还建起了多个露天储粮的钢结构“千吨囤”和房式仓。记者了解到,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的64个库点早已“粮满仓”,很多直属库的仓容甚至前几年就饱和了。

  不仅中储粮的直属库,黑龙江省的427户地方国有粮库也满仓。在黑龙江省海伦市胜利粮库有限公司的院内,砖混仓、房式仓、“千吨囤”等各式储粮设施都有,4万多吨的存粮创下了这个粮库的库存新高。

  一些粮食系统干部介绍,当前安全储粮任务很重,“千吨囤”短期储粮还行,长期储存由于上层隔热条件不行,粮食品质可能会出现变化。露天储粮还容易出现火灾,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大火、海林直属库火灾都是发生在露天储粮设施。

  另一个粮食大省吉林情况同样如此。

  “估计今年吉林玉米产量至少3000万吨,而我们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目前已经没有空余仓容,加上租库收购人员有限、委托收购风险隐患多,大量积压的粮食将可能出现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中储粮吉林分公司购销计划处处长宋海河说。

  宋海河告诉记者,目前中储粮吉林分公司有2430万吨粮食露天储存,露天货位多达4万余个,特别是有的库点利用非标准仓储粮,缺少机械通风、电子检温等功能,极易出现粮堆发热、结露、生虫、生霉甚至坏粮情况,还有的企业消防、防雷设施不符合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市场扭曲严重,粮食产业链不堪重负

  正是夜里11点多的时候,车间里灯火通明,机器隆隆,一袋袋面粉从流水线上源源不断地下来;到了白天,偌大的厂房却空旷安静,只有不多的装卸工在忙着搬运货物——这是记者前不久在河南永城市天顺祥面粉有限公司见到的奇怪一幕。

  该公司副总经理赵凤梅介绍,自今年6月实行阶梯电价以后,早上8点到10点、晚上10点到12点电价6毛多,夜里12点到早8点是3毛多,其余时间是1块多。“不同时段电价差别很大,为了节省开支,面粉生产只能选择白天休息、夜间生产的模式。”

  作为河南省传统产粮大县,永城面粉加工企业集中。2005年10月,还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目前面粉年产能达到150万吨。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在连年托市收购助推形成的“麦强粉弱”格局下,当地面粉行业正进入“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金源面粉集团总经理孟涛告诉记者,启动托市收购政策以来,小麦价格从2006年的每斤0.68元涨至现在的1.18元,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50斤包装的面粉价格从50元仅仅上涨到70元。一边是只涨不跌的原粮价格,一边是起伏不定、行情走弱的成品市场,夹缝中喘息的面粉加工业早已进入“刀片利润”时代。

  “即使好点的企业,利润率也只在1%至3%之间,而且这点利润全部来自副产品——用于做饲料的麸皮,面粉生产只够保本。”孟涛说,“随着饲料加工用大麦和高粱替代麸皮,今年以来麸皮价格也从每斤1.1元一路下跌到了5毛多,面粉行业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面粉行业如此,大米、玉米加工业同样如此。随着托市收购价的提升,我国玉米、小麦、稻谷等粮食价格普遍比国际市场贵40%到50%,业内人士指出,这个政策虽然稳住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一头,但对整个粮食行业和市场生态带来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记者在吉林省的松原市、榆树市、四平市等地了解到,当地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亏损但生产着”,由于停工将面临设备老化、市场丢失等问题,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咬牙”生产,在停产、半停产边缘徘徊。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肖非说:“2014年企业亏损2800万美元,原料成本高失去竞争优势。省内很多加工企业都已停产。”嘉吉生化和中粮生化是两家坚持生产的企业,但吉林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王涛告诉记者,位于榆树市的中粮生化也已准备停产,因为每月近千万元的损失已经无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