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即将进入高中课堂 人工智能课应该怎么教?
背景
两年发布6份文件推动AI教育进校园
记者梳理发现,从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已先后有6份文件对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作出要求。
其中,2018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明确要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同时提出了对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求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中,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
最近的一份文件是今年3月13日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对2万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追问
人工智能课应该怎么教?
AI进课堂有必要,但应给孩子“不去研究”的选择权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AI作为一种新技术,加入到中小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同时,他也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大部分学生未来未必会专业从事AI,可能仅仅只会用到AI,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AI教育的范围放得宽一点,不需要步调一致,都去学相同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AI技术本身是发展的,因此,“究竟AI技术中的哪一部分、哪些内容、多大比例进入到课堂,也需要跟随技术的更新与淘汰进行不断调整”。储朝晖以自身经历举例,“80年代,那时候电脑还算是新技术,我们要学习波尔代数、数据位数转换这些,现在来看,一般人使用电脑根本不需要这些,但对于搞专业的人来讲还是需要的。”
对于有观点认为应将人工智能列为必修课,储朝晖表示,必修课程一般为通识类课程,传授的是一种必须掌握的知识,但AI技术并不需要每一个人都掌握。他并不否认AI在未来生活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但他强调,“大多数人用的是技术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用它的过程和逻辑,并不是需要学习才能使用,这与通识的概念是不同的。”
他认为,现在的孩子未来可能会生活在一个AI的环境里,但不同的人对AI的使用方式是不一样的,“应该给孩子‘不喜欢、不深入研究’的选择权,而不是去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