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贫富差距严重 底层人民生活窘迫
[ 香港特区政府扶贫委员会在2013年9月公布了香港家庭的“贫穷线”—三口之家每月收入11500港元以下。香港地区有19.6%的人口都生活在“贫穷线”以下 ]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住上公屋,儿子能够自立。”秦丽(化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
作为香港地区几百万新移民人口中的一员,秦丽与儿子一起来香港已有7年。但由于初到香港对移民政策并不熟悉,她尚未拿到香港地区身份证,也不能从事任何工作,家中所有开销仅靠开小巴的丈夫一人承担。
秦丽丈夫的收入,比很多申请领用综合援助的当地市民还低,仅9000港元(约合7128元人民币)。但这9000港元,除了要负责交房租,还有水费、电费、煤气等各种费用,每个月底都让秦丽感到不堪重负。
秦丽只是香港地区近百万新移民中的一员,像她这样的故事,每天在香港不同的地区上演。
[“探问香港”专题深度解剖香港大势,唐英年、史美伦、施永青等十一位香港政商高端人士接受独家专访,
无法“开源”只能“节流”
2007年秦丽刚到香港时,她丈夫家徒四壁,租住在一间只有30平方米的套房内。为了迎接秦丽母子,他还特意占用了整套房子里最大的9平方米的房间。他仅有的家具就是一张折叠床。
秦丽母子刚到家时,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
“只有一张折叠床,你说让我们怎么睡啊?”秦丽说。
随后丈夫才决定买一张双层床,一家三口才正式开始在这9平方米的小天地里生活。由于对香港地区移民政策不了解,秦丽一开始并没有马上申请单程证(是公安部门发给有条件的申请人赴我国港澳地区定居的证件类型)。而是用探亲签注两地往返,每天只是照顾工作的丈夫和上学的儿子。
但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她深感家庭负担的沉重。由于探亲签注不能在香港地区工作,无法“开源”只能“节流”。她节衣缩食为家庭精打细算。
“9000港元,每个月仅电费就要1000港元,房租2500港元,还有我们三个人的各种生活费,每个月到了月底就觉得很拮据。”秦丽说。
秦丽无法再忍受不能工作的日子了。2011年,她申请了单程证。但这一证件的等待需要四五年。香港特区政府规定,没有拿到香港身份证的新移民几乎无法享受任何福利。在这段空档期内,她只能一直作为家里的“隐形人”存在。
香港中文大学前财务系教授王泽基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香港居民的内地配偶及随行子女可透过单程证计划申请到香港定居。该计划由内地管理,每日配额为150个。2003年至2013年年中期间,通过单程证计划来港定居的内地居民达到48万人。
“这些持有单程证来香港的内地居民大多是女性,文化水平可能只有初中。香港也没有什么合适的工作给她们做了。她们大多只能靠社会福利生存。”王泽基说。
香港特区政府扶贫委员会在2013年9月公布了香港家庭的“贫穷线”—三口之家每月收入11500港元以下。香港地区有19.6%的人口都生活在“贫穷线”以下。
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
香港,这座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0.4的城市,近年来基尼系数持续攀升。
2012年,香港基尼系数已达0.537,步步逼近联合国规定的0.6的危险线。这一现象也在导致香港社会矛盾逐步加剧。
根据香港树仁大学经济与民生研究计划今年的一项调查,有76%的香港成年市民认为现在生活“颇痛苦”及“非常痛苦”,较去年同类调查的结果上升了5个百分点。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认为住房问题是导致生活痛苦的最重要原因。
公开数据显示,从1971年开始,香港地区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1971年初,基尼系数为0.43;1986年至1996年,这一数值开始出现跳跃性增长,由0.453升至0.518,随后增速放缓,直至2012年达到0.537的历史高位。
香港特区政府一份报告显示,收入差距扩大并不是短期现象。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上世纪80年代前,大量移民从内地涌入香港,导致总人口大幅增长。这些新移民最终成为促使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生力军。但他们大多数教育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往往只能从事低薪工作,在这方面难免令香港的低收入家庭数目增加。
另一方面,1978年中国内地开始改革开放,香港地区经济也面临巨大转型。香港地区的生产成本持续上升,部分厂商把生产基地迁往珠江三角洲一带。香港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型,制造业及其他相关生产行业的职位明显减少。
随着香港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劳动人口素质持续改善,这也令较高职业阶层的收入开始遥遥领先。
但造成香港地区贫者越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香港特区立法会的人口政策报告显示:15岁以下人口所占比例由2001年年中的17%跌至2013年年中的12%;同期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则由12%升至15%。
根据测算,在2013年至2041年,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所占比例预计会在2041年年中增至32%。
数百亿综援怎么花
解决贫富差距,对于全球的各大城市,都是令人头疼的难题。
实际上,与各国际化城市比较,香港的贫富差距并不算过高。2011年,纽约市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35的水平,相同的情况在东京、伦敦等各国际大城市随处可见。
“有钱人喜欢住在大城市,因为有钱一切应有尽有;没钱的人也喜欢住在大城市,因为设施配套也可供他们享受。你在香港听说过因为没钱看不起病的人吗?”王泽基说。
新一届特区政府已经将治理贫富悬殊放在优先位置。2014年最新的施政报告中,将“扶贫安老助弱”放在了重要地位,共有44个段落讲述相关政策。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称,为鼓励自力更生为原则,将推出“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补助生活在“贫穷线”以下,但并未领取福利金的家庭,预算开支30亿港元,政府预计会有超过20万低收入家庭共71万人受惠。
香港地区1993年开始就有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下称“综援”),作为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的香港市民的社会福利安全网,由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负责统筹。
截至2012年8月,申领综援个案有273038宗,受助人数有434452人,而香港特区政府在2010至2011年度的综援总开支为184.8亿港元。根据2011年至2012年数据,合资格家庭成员人数若有3名,每月可领取8907港元的综援。以秦丽家庭为例,这个数字与丈夫的全部收入相差无几。
但秦丽说,丈夫绝不会领取综援求生存。“现在我感觉挺好的,不是说我的生活条件变好了,而是我真的习惯了。”秦丽略显无奈地对记者说。
“大家以为解决贫富差距最简单就提高税收,纽约税率难道不高吗?但为什么基尼系数还是那么高?”王泽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