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正富玩转股权:干一行努力就好
另类财技 同华故事值得深思
除了基于价值发现的“押宝”外,史式投资的另一大特点是自有资金居多,善用股权合作与项目融资。这也与其价值投资理念,项目投资期较长,需要资金较为独立有关。
中轩生物、华菱星马、南大光电……这些从发展初期同华就介入的公司,其至今仍是主要股东或控股股东,持有期已在10年以上。
“想打造一家企业好不容易,我们是价值投资者,在意的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创造价值,分享价值。”
这种重“产出”、淡“退出”的态度,要求资金相对自主。据了解,同华投资运用股权合作与项目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较少走私募基金的路子。
所谓股权合作与项目融资是指:在获得企业股权之后进行股权运作获取现金流。简单做法是,如果企业股权出现较大升值,可找合作方转让一部分出去。复杂些的,可成立SPV。在注入项目股权,形成SPV的资产负债表后,一是可以经过资产价值评估,由SPV向海外银行贷款;二是向专业机构发行可转换为项目股权的SPV权证。这样的融资资金属于SPV债务,出资人不太干预项目企业运行;而对项目企业则是股权。
这样的好处是,“项目运作比较从容,不太受制于财务投资人,可以专注于企业经营本身。”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很难实现。“我这个很复杂,一般人弄不了。”史正富快人快语,爽朗一笑。
和大多数投资公司“广种薄收”的撒网式投资相比,同华这种“少而精”的价值共创型投资也使其逐渐走出了产融结合的独特路子。
在目前仍继续持有十几家企业中,同华已经是四家新材料公司的大股东,并几乎接近自己经营。史正富的打算是,把几家公司打造成为一个新材料企业集团,然后运作上市。因此,同华投资从去年起更名为同华控股,一边经营新材料产业实体,一边做股权投资。
“讲白了这个模式就像缩小版的柳传志模式。他的弘毅投资发展这么快,为什么?正是因为有联想做后盾,品牌效应大,投后运营能力强。”史正富说,“我们虽然企业小,但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出去谈项目,不用跟其他人PK出钱多少,很多时候也更受欢迎。一是因为大家可以互助合作,二是企业家认为大家都在经营企业,更有共同语言。”主管投资的副总裁黄志坚说。
对于从商20年来,从经营企业到股权投资再到两者兼营的转变,史正富说,这是一个战略性的考虑,是为了双轮驱动,实业与投资互为促进。
在普遍心浮气躁的PE行业,同华人的这个转型值得深思。
史正富论“超常增长”
3月20日,富城路99号震旦大厦5楼会议大厅里座无虚席。台上,史正富正用略带安徽腔的普通话,就他所著写的《超常增长》中的原创观点侃侃而谈。
在对中国经济唱衰声不止的当下,史正富的声音独树一帜:中国经济超常规增长至少还可以持续三十年。在他看来,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有着独特的内在逻辑,优势已然形成;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但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路子。
在《超常增长》一书中,史正富认为,当前瓶颈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与基本要素资源短缺的并存,是储蓄过剩与“钱荒”的并存。一方面大量储蓄沉睡在金融体系内,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需求还未满足。
由此,他给中国未来三十年经济增长开出了“药方”:通过建立国家战略型发展基金,把过剩储蓄引导到对战略性基础要素和资源的投资中去,从而一举同时解决需求不足与要素短缺的问题。
“这些战略基金进入的是非竞争性行业,其产品是国家长期需要的基本资源。因此长期投资回报没有问题。”史正富举例说,中国缺水,但整个西南,每年流入印度洋的水相当于一条黄河十年的流量。如能‘西水东调’,增加一小部分的淡水供应,就能改善整个大西北的生态,整个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了。
“对于类似这种行业,光靠市场是不行的,需要国家引导与信用支持。”
对于目前极为流行的中国即将步入经济危机的观点,史正富始终不以为然。
“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一次‘唱衰中国’的论调,我做了企业才知道,中国这30年取得的这些成就是了不得的事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如此短时间里经历这么深刻、广阔的制度变革,同时又实现连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有它内在的逻辑和生命力,长期增长正未有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