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富故事 > 正文

投资人亲睐香港,布局全球的优选

  他们的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600万元人民币;他们的年龄在40至50岁之间;他们大多是企业主或高级主管;他们对财富的要求是保值和增值。在金融投资机构眼中,他们叫“高净值人士”,在普通百姓看来,他们是“中国内地的富人”。来自中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2012年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的高净值家庭超过10万户,占全国高净值家庭40%以上,2015年中国内地的高净值人士将达到200万人。这些“中国富人”乐于在海外配置资产,美洲、澳洲、欧洲,但无论是哪里,香港都是他们投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环。

  借香港“出海”

  从2004年开始,供职于欧洲一家私人银行的小米(化名)就拎着行李,奔波在香港的亚洲总部和中国内地之间,上海和北京到处有客户要见。她不能透露客户信息,但她并不否认,要通过自己所在的私人银行理财,客户须跨得过一道很高的财富门槛。“他们都是上市公司的老板,在海外留有大笔资产。”小米对本报记者说,“内地任何一只基金都没有我手里可支配的钱多。”

  “什么是你为客户赚钱最快的方式?”“当然是股票。”小米说。“客户为什么选择你们?”“我们在香港操作,香港的金融环境开放,资金流动自由,你可以向海外做任何想要的投资,内地客户和我们之间又没有语言障碍和时差,沟通方便。”

  “中国富人”偏好在海外配置资产,更不拒绝财富继续快速成长。香港金融业连通中西。以香港为依托,投资全球,是高净值人士的重要选择。

  有报告进一步显示,香港、美国和加拿大是高净值人士海外资产配置的主要目的地,占高净值人士海外资产总量的60%。其中,香港以紧邻内地、语言互通等诸多优势,击败美国和加拿大位居第一。小米根据多年工作经验认为:“资金一旦到了香港,就留下了。”

  实打实的收益

  香港经济环境的便利和开放对投资者也是吸引。孙先生看重的就是这些。他是深圳的珠宝商,早年投资移民香港,开了一间珠宝行。用他的话来说,“虚头八脑”的金融不能让他兴奋,他要的是实打实的收益。

  孙先生说,在香港企业一般只缴纳利得税,税率低至16.5%,且有多种合理避税途径,对他做生意有利;但在内地,公司要缴付25%企业所得税,具体到珠宝行业,还有额外的税种需要应付。签证优势对他也“特别重要”。“移民以后,我拿着特区护照商务出行方便很多。100多个国家对香港免签,再也不用操心签证的事情了。”孙先生说。

  香港楼市准入相对自由,加上不动产看得见摸得着,也吸引寻求资产保值的投资客前往置业。前些年,内蒙古煤炭产业走盛,陡然冒出一大批富翁,刘韬(化名)就是其中一个,身家以亿计。他看好香港“总部基地,一房难求”,大胆到香港买下了写字楼,着实赚了不少钱。

  另一种声音

  香港的诱惑固然大,但并非所有高净值人士都勇于把资产投向这座自由港。

  和刘韬一样,徐女士也来自内蒙古,因为投资煤炭赚了第一桶金。不过目前她没有一点儿香港投资的念头。“香港是外向型经济,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太大。”她对记者说:“我更看好内地市场。”这样的想法在自己的圈子里很普遍。

  徐女士分析,之所以这样,还有就是他们多以经营能源等实业起家。“香港可投资的实业不多,发达的还是金融业。我们真的不懂金融,不懂就不想做了。就算我们保守吧。”她总结,圈子里的人对投资香港是“谨慎关注多于大胆行动”。

  还有一位做能源起家的山西投资者向记者表示,香港的营商环境让他难以习惯。“内地的经济环境和规则的确不够严谨,但我习惯了。香港的监管严格、制度透明,说实话,我还真不适应。”

  香港遏制投资过热的政策也令部分投资客放慢脚步。这几年,特区政府为抑制热钱流入,将购置房产剔出投资移民条件,大幅提高投资移民资金门槛到1000万港元,并通过限购、提高或增加税赋打击炒楼,将部分进行海外配置的资产挡在门外。目前,上述政策存在检讨和变动的可能,不少人持资观望。

  高净值人士术业有专攻,对其中一部分人而言,香港横跨中西市场、经济制度发达是吸引所在,却也让另一部分人犹豫不前。中国经济向前发展,与国际接轨是不变的方向,无论如何,香港作为海外资产配置目的地,香港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都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因此,即便是徐女士那样的保守者,目前不敢大胆行动,但也并未放弃对香港的“谨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