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摆摊起家的富豪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冯仑风马牛,作者风马牛。
最近,「地摊经济」一词突然火遍了大江南北。放眼望去,国内许多企业家都曾摆过地摊。他们的成功之路可谓坎坷多磨、耐人寻味。例如柳传志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马云背着麻袋去义乌批发鲜花、手电筒、内衣、袜子、工艺品到杭州大街上叫卖;任正非摆摊卖减肥产品、火灾报警器;宗庆后戴着草帽,蹬着平板车走街串巷,叫卖棒冰、文具……
从摆摊起步,许多企业家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就像宗庆后所说的那样:尽管别人看来,在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去摆摊似乎没有什么作为,但对我整个人生道路其实很有帮助。那段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同时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重新创业,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臧健和
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就是一位靠摆摊起家的企业家。
臧健和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家庭,在她很小时父亲便离家出走了,单亲母亲主要靠缝补衣服支撑整个家庭。臧健和 14 岁那年,家乡发生了严重的灾荒,为了活下来,母亲带着她和妹妹一路乞讨流浪到青岛。
尽管臧健和很喜欢念书,但家里根本负担不起,于是她辍学去了青岛的一家医院当护工。从 15 岁进入医院,臧健和一直干到 32 岁。在这工作期间,她还遇见了自己的丈夫(一名泰国华侨医生),并生下了两个女儿。
1974 年,臧健和的丈夫突然因事返回泰国,此后三年都无音讯。1977 年,臧健和辞掉了医院的工作,决定带着两个女儿跨越山川湖海去泰国寻夫。
然而,等待她的并不是牛郎会织女的鹊桥欢乐。由于臧健和没有生男孩,她的婆婆已另为丈夫娶妻。臧健和的心都要碎了,为了女儿和尊严,即使前路茫茫,她也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婆家,最终辗转到举目无亲的香港。
臧健和在铜锣湾租了一间 4 平方米的小屋,母女 3 人挤在一张木板搭的小床,艰难度日。为了将两个女儿抚养成人,不懂粤语的她几乎尝遍了香港所有的底层工作。
那段时间,臧健和每天打三份工,白天去酒楼刷碗,傍晚去给人打针,晚上再帮人洗车,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一天,臧健和在酒楼干活时,被人意外撞倒,导致腰骨断裂。与此同时,她还被查出糖尿病。狠心的老板不但不承认臧健和是工伤,还无情地把她给辞退了。
就在这时,香港社会福利署通知臧健和,「受伤不能从事劳动的,可以申请公援金。」不料,倔强的臧健和婉言谢绝了。她说: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吃救济会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杆!
为了养活女儿,艰难时刻,臧健和自制一辆木头推车,到湾仔码头卖水饺,她感慨道,「当时怕得要死。」然而,开张之后还是迎来了港人口味的挑战。臧健和做的北方饺子皮太厚,而且馅料也不符合港人胃口。为了解决问题,臧建和跑遍了香港的饺子店去试吃,最终研制出了符合港人口味的馅料多汁皮又薄的水饺。
护工出身的臧健和爱干净,并且十分热情,不管新老客户,她都会和他们打招呼。臧健和说,「我不觉得自己是在做生意,而是一种朋友间的相聚重逢。」
慢慢地,臧健和的摊点越来越热闹,并打出了「湾仔码头」的招牌。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购买。彼时,臧健和说,「一个女人,在困难中的态度和意志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作为母亲,千万要有一点精神。怕失败,不如说是怕成功。失败得越惨,激励人成功的力量越强。」
或许机遇是偏爱给有准备的人, 1983 年左右,臧健和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当时日本大丸百货公司老板非常喜欢「湾仔码头」的水饺,于是前来洽谈合作,提出公司化运作「建工厂,让水饺进超市」。
此后,臧健和相继开办了多家水饺工厂。她给自己定下 3 条规矩:一、产品质量必须有保证。二、顾客是衣食父母。三、对员工必须亲善。
如今,湾仔码头已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臧健和也被誉为「水饺皇后」。《华尔街日报》评价,「湾仔码头教会了美国人烧中餐,在美国人心目中,湾仔码头就代表着中国美食。」
晚年的臧健和备受病痛的折磨,但她出门时依然坚持化妆。臧健和期盼做一个像样的人,过一个像样的人生。她总结说:女人创业真的不容易,而且更要坚持不懈,只有坚持,才会成功。如果我当初软弱一下,极有可能会懈怠一生。艰难时刻,人往往会想到以死来解脱,我说我不能死,我没有死的权利。我们有很多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但当命运真的将你逼入死角时,才会惊觉,其实自己的能量远远超乎想象。
周晓光
与臧健和一样,被誉为「最励志女首富」的周晓光也是从摆摊起步做生意。
在自传《女人就是要发光》中,周晓光反复提及「摆摊、火车和凄苦」。由于兄妹过多,家庭贫困等原因, 16 岁那年,她便挑着木箱,走出诸暨的大山,开始了长达 7 年的流动小贩生涯。
周晓光因看不懂地图差点被江湖郎中骗去做媳妇;怕超重检查,躲藏在火车的厕所里;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东北露天守摊,靠跳来跳去取暖。饿了,她就啃两个烂苹果;累了,拿麻袋往地上一铺,便进入梦乡。白天摆摊,晚上坐车,周晓光一直在折腾,一直在奔波,甚至来不及哭泣,漂泊无助的她像只候鸟,走到哪哪就是故乡。
在北方的一座城市,周晓光结识了浙江老乡虞云新。他早年母亲去世,一个人出来行商,四处流浪。相似的苦难经历让他们互相产生了好感,两年后便在农村盖好房子,结了婚。
1986 年春节刚过,周晓光背着孩子,拎着大包货物赶往黑龙江。在火车站,冷风刮着雨水打到她脸上,拥挤的人群使得孩子哇哇大哭。那一刻,一阵莫名的酸楚,夹杂着某种焦躁,搅得周晓光的五脏六腑难受不已,她不知道这样劳命奔走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尽头?夺眶而出的眼泪告诉拼命奋斗的周晓光,你已经累了,需要安定下来。
这个突如其来的念头,改变了周晓光后来的命运。回到浙江后,她与丈夫一起拿出 1.5 万元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经营饰品。
周晓光说:我和老公是患难夫妻,事业上我们齐心协力,感情上心心相印,有委屈相互安慰,有烦恼相互排解。
当时,他们把从北上广等地批发来的配件进行装配,做成戒指、耳环、胸针、头饰等。只要加工的材料到了,哪怕是半夜,周晓光也要爬起来做。一年 365 天,她有 300 天要加班到凌晨,同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庭。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一个叫「事业」的名词在周晓光心里萌芽并越发强大。1995 年,以周晓光和丈夫虞云新的名字各取一字命名的「新光」饰品有限公司在义乌落户。
从公司创办开始,周晓光就注重原创设计。那时候中国许多饰品企业都是模仿国外和港台的作品。
21 世纪初,「新光」已成为义乌龙头企业。周晓光决定启动多元化战略。当时,新光集团由饰品向高端制造业、地产、生态农业、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进军,周晓光也因此登顶浙江女首富。
然而由于盲目扩张,过度举债,新光集团最终承受不住了。2019 年,新光集团及其下属 3 家子公司分别向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过去,周晓光曾说:我们还年轻,凭借我们的人品和勤劳,完全可以成功,就算失败了,即便卖菜卖水果,我们也能养活一家人。今天我所拥有的一切,与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如果时光倒流,我会对当年的那个孤独、恐惧的自己说,只要你心中有阳光,阳光就一定会出现。
刘氏四兄弟
和周晓光相似,刘永好几兄弟也是从摆摊中意外获得创业灵感。
1980 年春节,刘永好的二哥刘永行为了让儿子能够在正月里吃上一点肉,于是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
短短一周时间,他竟然赚了 300 块钱,相当于 10 个月的工资,顿时全家哗然!刘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无线电挣那么多钱,我们是不是可以办一家电子工厂呢?」
说干就干,这是刘氏兄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很快,他们生产的音响横空出世。然而,当刘永好拿着音响来到生产队寻求合作时,却被公社书记断然拒绝了,这让刘氏兄弟的美梦胎死腹中。
音响虽然没有做成,但是创业的愿望依然强烈。经过一番讨论,刘氏兄弟养起了鹌鹑。鹌鹑越养越多,下的蛋也越来越多。于是刘氏兄弟再商量,决定办「良种场」。由于贷不到款,最终兄弟四人变卖了手表、自行车等家中值钱的物件,才凑齐 1000 块钱办「良种场」。
「良种场」的主营业务是孵小鸡、养鹌鹑和培育蔬菜种。没有孵化箱,他们到货摊上收购废钢材自己来做。为了建厂房,刘永好从成都买回一拖拉机旧砖,由于道路狭窄,兄弟几个手抱肩扛,愣是在寒冷的冬天把一车砖给搬了回去。1983 年底,良种场孵鸡 5 万只,孵鹌鹑 1 万只,并带出了 11 个专业户,兄弟几个兴奋异常。
然而一年后,一场灭顶之灾骤然而至。1984 年 4 月的一天,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下了 10 万只小鸡的订单。冲昏了头的刘氏兄弟马上借了一笔数额不少的钱,购买了 10 万只种蛋。结果 2 万只小鸡孵出来交给这个专业户之后不久,便听闻这个专业户跑路了。
刘永好去追款,发现已经交付的 2 万只小鸡一半在运输途中闷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烧死了,对方已经是倾家荡产,他老婆跪在地上求饶,刘永好毫无办法。走投无路下,他们脑海里冒出究竟是从岷江的桥头跳下去呢?还是跑新疆隐姓埋名?最终,刘永好还是决定留下来,不逃、不躲,正视并解决这个问题。
既然农民不要,就把种蛋和小鸡卖给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连夜动手编起了竹筐。连着十几天,刘永好每天都是凌晨四点就起床,风雨无阻,蹬 3 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 20 公里以外的农贸市场,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连他们也没有想到,虽然身上掉了十几斤肉,下雨天里摔得跟泥猴一样,但 8 万只鸡仔竟然全部卖完了!
内心的激情被点燃后,他们重新鼓起斗志,决心将小鹌鹑养大这条路扎扎实实走下去。不久之后,他们开始用电子计算机调配饲料和育种选样,并且摸索出一条经济实用的生态循环饲养法。到了 1986 年,育新良种场已经年产鹌鹑 15 万只,鹌鹑蛋不仅贩卖到国内各个城市,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刘永好则在这个过程当中实实在在地显露了他的销售才能。
1987 年,刘氏兄弟转战猪饲料市场。两年后「希望」饲料一面世,刘永好马上带着自己的小广告下了乡。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就与当时卖得最火的「正大」饲料比肩。
面对「希望」的不断蚕食,「正大」急了。一场价格厮杀在两个公司之间展开,最终「希望」干脆降价 120 元,迫使「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场。一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猛增了 3 倍!
1992 年,希望集团成立。刘永好和二哥刘永行在希望集团的合作堪称是最完美的组合。到了 1994 年底,希望集团在各地的分公司已经发展到 27 家,个个盈利。
一年后,刘氏兄弟友好分家,老四刘永好成立新希望公司。
2001 年底,在《实话实说》节目访谈中,当主持人崔永元问到刘永好当上首富的感觉时,他率真地说,「我很高兴当上首富,我的每一桶金都是很阳光的。」
四十年商海沉浮,刘氏兄弟经受了创业途中的千般磨难和万般的辛酸后依然昂首挺立。关于过往的人生,刘永好表示:假如有一天我这个企业什么都没有了,我所有的财富都消失了,但是我的自信还在,我的见识还在,我的这种经历和能力还在,我依然可以重头再来。对于我来说,自信和勤奋是无价的。
李丽金
作为新一代企业家,李丽金的摆摊故事与刘永好几兄弟一样传奇。
1978 年,李丽金出生于福建晋江的一个农村家庭,上面有个哥哥。过去农村特别重男轻女,她一出生,母亲就打算把李丽金送出去。但由于各种原因,一连五次李丽金都没能被成功送走。这样一来,李丽金的母亲觉得女儿是扫把星,于是经常打骂她,哥哥也打她。那时李丽金的身上几乎每天都有伤,非常痛苦。
12 岁那年,李丽金被母亲扔到了武汉,让她跟着一个亲戚学做生意。于是亲戚给了一些鞋,让李丽金去摆地摊。当时,辍学的她每天一边摆地摊谋生,一边跟别人学认字。
几年后,李丽金积累了第一桶金,开始经营鞋子批发业务。那时候,她每天都是凌晨 4 点就起来做生意,一年 365 天风雨无阻。
在外面闯荡十几年后,李丽金的生意越来越大,也赚了不少钱。这时候,李丽金的母亲命令她回家,把生意都交给哥哥。李丽金没有抵抗,于是把所有的生意拱手给了哥哥,只带了一两万块钱回到老家。回家后,母亲又开始嫌弃她,尽管李丽金已经二十多岁了,但母亲还是坚持把她送到了一个亲戚家。
到亲戚家后,李丽金去到一家女鞋厂打工。那时候她特别努力,也非常能干,成为公司的主干,于是老板答应分给李丽金一些股份。但当公司业绩一路上涨时,老板却突然翻脸,不仅没有给她分红,还将其赶出了工厂。为此,李丽金感到特别痛苦、迷茫。
随后,她决定沉寂一段时间,去各种各样的地方学习佛法、灵修等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李丽金突然醒悟过来。为了让所有人看得起自己,她决定感恩苦难,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绝不向命运低头。
回家之后,李丽金重新开始创办自己的企业,做女鞋的加工和销售。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教育,但是她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和思考。做生意赚到一些钱后,李丽金的母亲又跑到亲戚家把她要了回来。据李丽金描述,「我家的经济状况不好,家里人找了个神婆来算命。母亲是听了神婆的话,认为我是个福星,到哪,哪里就会旺。」就这样,李丽金又重新回到母亲身边。据李丽金讲述,回来后,她跟母亲和哥哥相处得非常融洽。
2015 年,李丽金又创办了厦门原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转型做天使投资人,并获得「海西最具影响力女企业家」称号。李丽金说:我到任何地方,无论做什么生意,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一切变得比原来更好。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大家都说我是拼命三娘,觉得我不会累,但是谁真的会不累呢?是梦想和目标支撑着我。
陶华碧
和李丽金一样,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也是摆摊出身。
1947 年,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没有念过一天书的她至今只记得「陶华碧」三个字。
20 岁那年,她嫁给了 206 地质队的一位会计,然而不久后,能干的丈夫突然患病离世。迫于生计,陶华碧只身奔赴广州打工。
为了照顾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几年后,她回到了贵州老家。开始白天摆早摊,晚上做米豆腐(一种廉价凉粉),每天干到凌晨一两点。为了购买原材料,陶华碧经常需要背着近百斤重的东西,步行五公里。那时候,她搭班车总是被人撵。
1989 年,已经 42 岁的陶华碧告别摆摊生活,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和四处拣来的砖头在贵阳龙洞堡盖了个简陋的「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由于价格低廉,吸引了附近学校的许多学生。陶华碧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凡是家境困难的学生,一律销账。深受学生喜爱的她因此被大家喊做「干妈」。
开小店时,陶华碧总是被地痞三天两头被找麻烦。被逼走投无路后,她拿起炒瓢跟他们干了一仗。陶华碧说:别人眼里可能认为你孤儿寡母,能做什么。但我就要拼下去,哪怕面对一个土匪,我都要跟你拼下去。你把我杀掉,我就要把你杀掉。要拼才会赢,不拼就会输下去。但是我不能输,输了人家还要来笑话你,我不偷不抢,好生生把我的生意做好。
陶华碧做麻辣酱是为了让凉粉卖的更好,可是很多客人吃完了凉粉总要带点麻辣酱回家,后来还有人专门过来买她的麻辣酱。从此,陶华碧苦苦地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
1996 年 8 月,陶华碧借用村委会的两间房子,办起了辣酱加工厂,品牌名字就叫「老干妈」。
当上老板后,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认准了「带头苦干」的管理绝招。当时的生产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捣麻椒、切辣椒时溅起的飞沫把人的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工人们都不愿干这活。然而她却风风火火,一手挥舞菜刀,嘴里还不停地念道「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那段时间,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患上了肩周炎,10 个手指的指甲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看到老板如此拼命苦干,工人们纷纷加入其中。
当大批麻辣酱生产出来后,当地的凉粉店根本消化不了。于是,陶华碧采用「土办法」,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承诺卖出去了再收钱,卖不出就退货。很快,老干妈麻辣酱就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老土」的陶华碧虽然没有文化,但她深知学习的重要性。1998 年开始,陶华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员轮流派往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考察市场,学习知名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都喊她老干妈,她能叫出 60% 的人名,每个员工结婚陶华碧都要当证婚人;员工出差,她像送儿女远行一样亲手为他们煮上几个鸡蛋,一直送到他们坐上车后才肯转身离开;所有从老干妈离职的员工,也都可以重新回来上班。
「不偷税、不贷款、不欠钱、不上市。」老干妈一生产出来,经销商便会提着钞票上门。固执的陶华碧最终带出了一家现象级企业。如今,在媒体的描述中,老干妈已经不是一瓶简单的辣椒酱了,它和华为一样成为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代表。
在陶华碧眼中,成功的企业,就要好好去做,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不算企业家。没有战斗过的人生,只是一口枯井。
回首过去,陶华碧痛并快乐;如果有来生,她希望能像吴仪那样,想当将军,上战场打仗去。
「人生的路最难走,但还是要走下去,不能停,即使慢走也不能停!」陶华碧说。
钟睒睒
钟睒睒在海南摆摊卖窗帘还债,最终创办了农夫山泉;陈凯旋在广东摆摊卖洗衣粉,最终创办了立白;刘强东在中关村摆摊卖刻录机和光碟,最终创办了京东;张勇在四川卖麻辣烫,最终创办了海底捞……事实上,类似靠摆摊起家的企业家不胜枚举。他们大多是在被逼无奈下,才走上了这条路。就像柳传志说的一样,「当时实在是不知道干什么好,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
在生存面前,摆摊并不丢人,希望所有人在困境时仍能重拾信心,脚踏实地熬下去。坚强的人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经历过痛彻心扉之后,热气腾腾的人生才会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