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富故事 > 正文

采访离职后的冯唐 不把写作当主业

  界面:那时的爱好只是读书吗?

  冯唐:北京那个时候还没有三里屯,我在北京八十中,眼睁睁看着三里屯出现的。我不知道别人怎么过的,我觉得青春期无聊,就是读书,算是特别幸运的。现在不行了,现在小孩都读玄幻和穿越。大学我先在北大[微博],后来去东单的协和医院,一共读八年,从读书角度,我们占了便宜。医院就一个楼,地下室是食堂,五层是女生宿舍,六层男生宿舍,七层八层是教室,剩下实验室。你要真想读书,三个月不用出楼,读不完。医院附近有个夜总会,可我们也消费不起啊。医院旁边还有王府井的外文书店。一本书十块钱,很厚,买来就得读两个月。

  界面:现代汉语的作家里,你比较喜欢的有谁?

  冯唐:周作人,周树人,沈从文,汪曾祺,阿城。这几个人的文字是非常讲究的。还有些翻译家,李健吾,傅雷。初中开始我有三个文字英雄,王小波、王朔和阿城,不见得他们所有的东西我都佩服,他们各有优势,那时候我想,自己努努力,综合了他们的优势,我就很好了。后来就读西方的。劳伦斯,亨利·米勒,塞林格,菲利普·罗斯,凯鲁亚克。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昆德拉,他们对我也有影响,但是相对少一些。

  界面:既然喜欢读文史,为什么去学医?

  冯唐:想过读中文系,可是中文系去学啥?我觉得太简单了。我高中把古汉语已经念得差不多了,虽然喜欢历史,历史系也没啥意思,历史系学的是啥?他们会问你,井田制的起源和意义是什么?或者问你,为什么武则天能出现?我觉得无聊,你们研究完了把结论告诉我不就成了。学医,是因为没有其他特别好的选择,权宜之计,是最不坏的选择。文科没啥好学的,理科我又学不会。理科我知道自己没天赋,最多只是考试还行,不会再有什么突破,比如化学,一个黄不拉几的东西碰上一个绿不拉几的东西,然后着火了,这个我真的没兴趣。我只能硬记,比如分子式,热力学三大原理,现在还能记住吗?记不住了,说明老天根本没给你那碗饭吃,你去吃也是硬吃。农、林、牧、副、渔、医,那就学医了,毕竟学的是人体本身,医生不会上街乞讨,那时想法很朴素,将来至少能挣口饭吃。  

  界面:那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冯唐:高中写得很少,十七、八岁写了一篇小说,大概十三、四万字,然后就把这事儿忘了。其他的没写过,就只有日记,日记里遣词造句不会讲究,只能算札记,有点想法就写一笔,算是积累了素材。那时写小说完全没有读者,就我一个女同桌看了看。她也没什么反应,她的反应也不重要,我得到她的鼓励,也没什么用。当时有个杂志叫《中学生文学》,我把书稿寄了过去,但是杂志很快倒闭了。还好我留了底,当时没有复印的钱,我就组织同学帮我抄了一遍,留了个底,幸亏留了。那是1987年还是88年。

  界面:你说的文学上的“幼功”,到底是指哪个阶段?

  冯唐:这个我现在看,没有哪个特别阶段。大学读书,包括在麦肯锡、在央企,我觉得都是在打基础,现在用起来就特别方便。练幼功,就是为理解世界打基础,是没有尽头的。现在我离职了,书商跟我说,你该挣点儿钱了。我说我刚离职,我想再读读书,我再积累一下。书商就说,你都快五十了,你还积累个啥。以前我有过一些积累,现在就特别轻松,我理解世界,大部分事儿我都明白,虽然还没多少钱,但心里踏实。好比你医生见得疑难病症多了,不慌。

  界面:你写小说先列提纲吗?

  冯唐:通常会有一个故事线,这是在麦肯锡学到的工作方式,先写一个梗概,大体是故事的起承转合,人物成长背景、主要性格,时间地点事件,先交代得七七八八。虽然还没有细节,但是个别地方的场景已经有了,盘绕在脑子里。故事梗概短的五、六千字,长的一万多字,我就当个短篇先写出来,然后一点点扩。这可能和我工作太忙有关,写着写着就写散了写乱了。假设一篇小说要写24章,其中一章写了五、六千字了,你就要注意往回收了。后来书商骂我,说你不能先把故事写了,你先放到网上了,读者没悬念没期待了,书怎么卖。好在现在我终于不用全职上班了,我要试试能不能先憋着,再慢慢写。

  我觉得在咨询公司学到的东西是真有用,比如怎么讲清楚一个事儿,其实是写作最基本的。杂文和小说列提纲不一样。杂文好说,腹稿打的时间很长,我最多一个月接两篇专栏,脑子里就一直转,先按麦肯锡的方法,有了中心思想,有了三点五点论据,这等于是个花瓶,我再把花插进去。你再有话说,也要有一个合适的形式,收敛的形式。长篇小说改稿,是每次接着写时,我都要重新从头读一遍,当然每一遍读的速度越来越快。虽然长一点,但十来万字我是控制得住的。可以一遍遍从头读。